塑造新时代强军奋斗者典型形象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力勇 责任编辑:焦国庆 2018-09-16 08:57:34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常会为演兵场上模拟的战争奇观而感到眼花缭乱,还会因风驰电掣般的改革发展速度感到怦然心动,突飞猛进的强军实践带来史诗般的变化。作为军队文艺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心用情用功抒写这个伟大的新时代,努力塑造更多能够打动人、感染人的强军奋斗者典型形象,这对于激励和鼓舞全军官兵不断奋进、凝聚起与党同心共筑强军梦的磅礴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向时代学习,是塑造新时代强军奋斗者典型形象的首要课题。新中国诞生前夕,郭沫若深有感触地说:“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伟大的剧烈的变化之中,我们所面对的现实比过去的文学艺术工作者所面对的现实要复杂得多,而我们对于读者、观众、听众又必须采取比过去的文学艺术工作者所不同的严肃的负责态度,因此,学习革命的理论和政策,学习进步的文艺理论,对于我们就十分必要了。只有通过这种学习,我们才能正确地深刻地认识现实,我们才能提高我们的文学艺术作品的思想性。”69年过去,今日之中国,是郭沫若在当时那个百废待兴的初始阶段无法想象的,但他的这番肺腑之言至今仍让人感到振聋发聩。

向时代学习,首先要学习这个时代产生的新的思想理论。具体来说,就是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最新成果,凝聚着新时代奋斗者的集体智慧和新鲜经验,也是军队文艺工作者探索创新的行动指南。这种学习,既要从书本上学习,原原本本地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和基本原理弄懂悟透,尤其是加深认识习近平治军兴军强军的历史初心和远见卓识;还要善于从强军兴军的实践中学习,去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去把握更有说服力和凝聚力的真理力量。当然,如果只是把新的思想理论作为文艺作品的某种点缀,而未能融入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之中,那这种学习便只能是浅尝辄止,无益于文艺工作者自身,也无益于笔下的作品。文艺前辈们早就证明:“假若我们放弃追求真理、传播真理的责任,而只以技巧支持着文艺,尽管我们呕尽心血,我们也不过只能写出有技巧的八股文而已——读起来好听,里面却没有任何思想内涵。”

向时代学习,还必须向历史和时代的创造者即人民群众学习,他们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也是人民子弟兵的母亲,更是文学艺术必须始终围绕的中心。习主席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要求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到了网络时代的今天,军营和社会有了更多融合,相互联系更加紧密,影响渗透的方式和程度也远超以往。坚持从人民群众在新时代迸发出来的奋斗精神中汲取正能量,是拓展提升军事文艺内涵和境界的重要渠道。

与此同时,更要向部队官兵学习,这是军营的召唤,也是军队文艺工作者优势之所在。倾听新一代官兵的心声,与他们的脉搏一起跳动,才能了解他们的情感世界和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值得重视的是,当下青年亚文化问题展现出了从未有过的历史复杂形态,不可避免地会给以青年为主体的军营带来各种影响,只有确保强军文化的思想性、先锋性、创造性的正确导向,才能为众多青年官兵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文化支撑。这就要求我们的学习,如同研学理论不能关在书斋里一样,要走向更加广阔的军事天地和社会天地,这是一切学习最生动最实际也最有效的途径。通向复兴的大门已经开启,追逐长空的航迹,踏平大洋的波涛,辗过陆地的雷霆,搭乘冲天的狂飙,就能使我们的笔端迸发出生命的火花,燃烧起艺术的光焰,从而照亮军队文艺工作者与新时代相结合的宽阔道路。

现代社会五光十色,军营生活万紫千红,不去认识了解正在变革的军营,不善于把过去熟悉的军营生活与新时代的洪流结合起来,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官兵、脱离现实,即使绞尽脑汁,其作品也不会有任何的光彩。只有摆正军队文艺工作者个人与时代的关系,置身改革强军的前沿,才能把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忠诚和血性倾注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军营。

高扬英雄旗帜,是塑造新时代强军奋斗者典型形象的永恒主题。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这就是时势造英雄,英雄由历史所产生,历史也因为英雄熠熠生辉。

英雄,在习主席心中重逾千钧。习主席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广泛开展先进模范学习宣传活动,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有些人刻意抹黑我们的英雄人物,歪曲我们的光辉历史,要引起我们高度警觉。作为有着写英雄、唱英雄、演英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的军队文艺工作者,也有一个以历史为参照、以新时代为坐标进行反思自省的问题。就像改革开放之初,虽经艰难磨砺,但终呈现出了一座像《天山深处的大兵》《射天狼》《兵车行》《天边有一簇圣火》等在和平年代牺牲奉献的英雄群雕。我们要有“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的澎湃激情。

相比而言,今天军事文艺的英雄画廊,无论是和已经创造出来的那些感天动地的英雄形象相比,还是和陆海空天比翼齐飞的新一代强军先锋形象对照,我们所塑造的英雄形象还远不丰满精彩,在全军乃至全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作品还不多。究其原由,既有个人创作观念的主观因素,也有被文化市场风气左右的客观影响。前者主要表现为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英雄平民化和英雄理想化的关系、英雄的感性与理性以及人性和血性的相互关系等问题;后者主要表现为文化市场一味迎合甚至炒作俊男靓女,有些影视作品大兴“阴柔之风”,以至“小鲜肉”成了当下一些青少年追求的偶像,这就是受到业内批评的“娘炮”现象。人们表达着这样的忧虑:如果一个民族的青少年都追崇这些脂粉气十足的花样美男,一个民族尚武精神的缺失将会让这个民族的未来十分危险。

遗憾的是,我们的军事题材包括描写战争的作品也受到一定影响,腥风血雨少了、酒绿灯红多了;浴血拼杀少了、闹剧神剧多了;悲歌壮歌少了、轻歌恋歌多了……所塑造的军人形象外表英俊但缺少内在的阳刚、细腻感性有余而粗犷强悍不足,更不要说有一股子狠劲、杀气和血性了。试想,从未上过战场的官兵接触这样的作品多了,一旦当血腥和死亡来临的时候,他们还会挺身而出舍生取义吗?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坚守英雄的阵地,阻击那些形形色色的攻击,让已经装在官兵脑子里的英雄形象永远屹立;另一方面要延续英雄的血脉,倾情记录英雄、精心塑造英雄,为新一代革命军人的脑子里再装上几个新的英雄形象。我们应有足够的自信,没有赶上战争的作家同样可以写出有血性的军人,《突出重围》《士兵突击》等都是成功的范例,关键要在思想上树立起正确的文艺观和英雄观。

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是塑造新时代强军奋斗者典型形象的客观要求。新形势下,推进和深化军队改革仍然有许多重大课题需要探索实践,有许多新的领域需要开拓创新,特别是改革在很多领域进入了“深水区”,需要今天的奋斗者敢闯敢干,就像四十年前那样杀出一条血路来。这对于承载创造性精神劳动的文学艺术,更需要来一个思想大解放。因循守旧就会落伍,畏缩观望就会坐失良机。文艺表现奋斗者的过程也是文艺工作者自身思想解放的过程。没有思想大解放,我们就很难深刻认识奋斗者面对的风险和挑战,就无法大胆地去表现这些风险和挑战,写出奋斗者身上所具有的那种特质、个性和不同寻常的思维及行为方式。军队文艺工作者要有识珠的慧眼和勇于求异的胆识,应该凭借我们传统的政治优势,以坚强的思想武装和敏锐的艺术眼光,为一切推动改革的先进力量和在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鼓与呼,为这个时代留下我们永远值得骄傲的浓墨重彩。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涌现的报告文学《蓝军司令》,就大胆触及了我军战术演习中的固有模式,进而批评了军事领域受僵化保守思想影响,习惯从经验主义出发,沉醉于“红军必胜”的练兵模式,滞后世界军事日新月异的发展,对新军事理论、新武器装备、新战略战术带来的战争战场的变化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的种种表现。这位敢于打破常规和心理定式、采用各种非模式化战术克敌制胜的“蓝军司令”,便是后来被人们熟知的我军最早探索训练改革的开拓者王聚生。他的出现,让那些仍在演习中“演戏”的官兵得以惊醒。在这之前,“蓝军”一直作为专为“红军”设立的训练对象,在与“红军”的对垒中,永远被设定为被服从、被消灭、被战败的角色,很少有作品将“蓝军司令”作为正面主人公加以描写塑造。正是作家解放思想,挣脱精神禁锢,才使他从王聚生“要当老虎、不当熊猫”的一股“凶劲”中发现了人物瞄着强敌练兵的求实精神,精心截取人物奋斗历程中的典型断面,挖掘出人物最为闪光的美质,从而使王聚生不仅成为新时期军事文艺英雄画廊中一个全新的典型形象,而且成为我军训练改革特别是实战化练兵的一个突破口。

改革强军擂响了能打仗谋打赢的激昂战鼓,一大批新时代的开拓者和弄潮儿,沧海横流,叱咤云天,铸剑大漠,在不同的岗位上,锻炼出何等丰富的性格和个性,如果我们作品中的奋斗者形象,仍是千人一面,这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军队文艺工作者有艺术的追求和满腔的热情,但也要承认,有的同志思想上仍有束缚,本已看到别致新颖的生活和别开生面的人物,说起这些新鲜的人和事也很激动,但落笔的时候却绕开了冲突去写那些四平八稳的东西。保守的思想必然导致创作的僵化。新的典型事物或人物,一旦被描绘成某种抽象的东西,艺术形象就会失去它的可感触性而变成木偶。改革在前进,艺术在发展,“不日新者必日退”,思想解放永远没有止境。唯创新才能发展,会创新才有繁荣,军队文艺工作者只有进一步从文艺教条主义和各种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观念的影响下解放出来,才能突出重围,获得艺术新生。

营造丰富多样的艺术空间,是塑造新时代强军奋斗者典型形象的重要保证。向着世界一流军队的宏伟目标昂扬奋进,是我们续写光荣历史、开创辉煌未来的伟大事业,每一个参与其中并在自己岗位上各尽所能者,都是值得我们崇敬和讴歌的强军伟业的奋斗者。这是一个不计其数、无比生动和无限丰富的人物画廊,任何以老眼光先入为主、以老模子量体裁衣、以老套路驾轻就熟的创作思路,在艺术上不仅不会见效,还可能适得其反。

新时代的国防现代化产生了许多新领域、新行业、新技术,新时代我军的行列中还增添了许多新队伍、新岗位、新成员,他们当中既有叱咤风云、引领潮流的先进典型,也有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普通一兵,无论其岗位、职位、地位有多少差异,他们都有着一样的家国情怀和奋斗精神。在这些相同和不同的人物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不寻常的奋斗之路,而在充满艰辛、百折不挠的跋涉中,都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命运之歌。千姿百态的奋斗生活,必然会造就出千差万别的奋斗者形象。强军征途上这些前赴后继的奋斗者,从本质上来看,就是我们这个崭新时代的英雄。但他们又与以往的英雄形象有所不同,加入了许多新时代的元素。不以一时一地成败得失论人,不以机械的条条框框画人,不以生硬的数字数据取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军队文艺工作者塑造新时代强军奋斗者典型形象应具有的视野和胸怀。

毫无疑问,强军文化要奏响英雄的主旋律,这是民族的黄钟大吕和时代的最强音。但同时也要写好军队其他各种各样的人物,舍得用笔墨表现他们平凡或坎坷的命运,还要善于从那些甚至不起眼的“犄角旮旯”中发现有独特美质的人物事物,进而提炼出光彩照人的艺术瑰宝。这决不能狭隘地理解为是倡导写“小人物”,也不能仅仅看作是一个“红花绿叶”的简单搭配,而是涉及到如何认识当代英雄以及英雄与群众关系的唯物史观的根本原则。只有注重刻画多样人物的多样性格,展示出不同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的深刻变化,才能避免重犯过去军事文艺人物塑造简单化、类型化、同质化的老毛病,才能多角度、多色调、多层次地描绘新时代强军奋斗者的宏伟画卷,展示出这支浩浩荡荡的奋斗大军在新征程上的崭新风釆。

军事文艺只有不负新时代,与党、与国家、与人民、与军队的命运休戚与共,才能真正成为强军的号角、官兵的知音,并为人民大众所欢迎。我们军队文艺工作者在这场实现强军伟业的历史性变革中,要实现自我的华丽转身。不当演兵场外评头论足的看客,而是成为纵身一跃登上兵车的乘员,在向前向前的铁流中创造出强军文化璀璨的史诗,在呼啸飘扬的旗帜下成为一名优秀的强军奋斗者。像巴金先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深情赞美和期望的那样,“现在我发现确实有不少的人,他们不仅用笔,并且还用行动、用血、用生命完成他们的作品。那些作品鼓舞过无数的人,唤起他们去参加革命的事业,它们教育着而且还要不断地教育更多的年青的灵魂。”(力勇)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