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批赴马里维和医疗队外科组纪实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任玉坤 责任编辑:乔楠楠 2018-01-19 11:20:27

外科组合影。

中国维和二级医院的拳头力量

——第五批赴马里维和医疗队外科组纪实

■中国第五批赴马里维和医疗队 任玉坤

联马团中国二级医院,部署在马里共和国加奥的联合国超级营。这是联马团东战区唯一一所二级医院,担负着战区内维和部队6000余人的卫勤保障任务。这里活跃着一支高素质的外科团队,它就是二级医院外科组。这个团队由原济南军区总医院外科系统抽调组成,涵盖普通外科、骨科、胸外科、烧伤科、眼科、耳鼻喉科、妇科、眼科、麻醉科9个专业,主要负责中国维和二级医院的外科救治任务。

马里任务区安全形势严峻,恐怖袭击频发,外科组首当其冲,成为中国维和二级医院的拳头力量。“国内难得见到战伤,这里是我们练兵的绝好机会”,组长骨科副主任医师李宗玉如是说。李组长担任原济南军区总医院野战医疗所手术组组长多年,参加过汶川抗震救灾,执行过巴基斯坦人道主义救援任务,多次保障神舟飞船发射,有着丰富的野战外科救治经验,不但骨科手术做得精湛,对外科其他专业也涉猎颇深。外科组成立伊始,根据维和任务的具体要求,他就给全体组员制定了“以老带新,淡化专业,综合提高”的目标,要求组员们不但要掌握本专业临床技能,也要对其他外科专业常见疾病进行深入了解和掌握。为此,全组集思广益,设计制作动物模型,交叉专业进行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杨树君是妇科副主任医师,作为资深外科专家,他毫无保留地向年轻医生传授自己多年来总结出的经验技巧,让大家受益良多,大家都开玩笑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杨主任今年已经52岁,在这个年龄,他完全可以不参加这次任务。但是杨主任说,当了这么多年的兵,如果没参加过维和,会终生遗憾。在老同志们的悉心帮带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全组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角色,每个组员都能独当一面。

手术,是最让大家兴奋的字眼,是外科组立足之本。二级医院手术的数量无法跟国内相提并论,因此越显“珍贵”。“在这里练就的技能,将来会用来挽救战友的生命,在这里多一份付出,将来战友们就能多几分生存的希望。”这是外科组的共识。大家把手术室当成战场,每一台手术当成教材,只要有手术,不管大小,不论何时,不分专业,全组都能悉数到场,不错失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很多次急诊手术正好与就餐时间冲突,有的组员为了做手术甚至两顿饭都没顾上吃,“饭错过了还能补,手术错过一次就少一次”。手术室护士王小霞在国内担任济南总医院麻醉科护士长,也是野战医疗所手术组护士长。她参加过巴基斯坦救援任务,是个“老手术室”。作为唯一有手术室管理经验的护士,为了当好“管家”,刚来到任务区,她就认真进行梳理统计,手术室上百种器械耗材“一口清”。任务区多数患者是黑人,血管非常不明显,但她却能针针见血。手术过程中有时需要临时增加器械,她都能用最短的时间提供给外科医生,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她利用闲暇时间总结经验,从耗材器械的准备,到手术护理的配合,从伤病员护理特点,到手术室的规划布局,细致入微,写出了厚厚的一叠资料。

每周末进行的组务会,是大家的精神大餐,因为有全组范围内的业务讨论。大家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共享疑难病例,共同探讨救治策略,从某个疾病的诊断治疗,到不同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每次都能有新的收获。部署任务区后不久,大家针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梳理战创伤和批量伤病员的救治特点,优化救治流程,总结出更为合理的操作方案,并且应用在后期的伤员救治过程中,大大提高了救治效率。由于任务区环境闭塞,条件简陋,组员们从国内带来的学习资料成了“香饽饽”,大家交换着利用闲暇时间“充电”。在提高业务能力的同时,大家对有益的经验做法进行总结,撰写学术文章,为后续批次维和部队打好理论基础。正是在这种务实精神的指引下,全组同心协力,扎实练兵。迄今为止,外科组共接诊患者两千余人次,完成各类手术130余例,成功进行了四次恐怖袭击批量伤病员的外科救治,获得了联马团和友邻部队的高度赞誉。

当尖锐的警报声再次响起,“外科组已做好接收伤员准备!”这句掷地有声的应答,体现出的是全体组员练就过硬保障能力的信心和决心。练精兵,保打赢,他们时刻准备着!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