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地带"的坚守|中国赴黎维和官兵"蓝线"扫雷

来源:新华社 作者:董永康 殷建航 责任编辑:丁杨 2018-02-19 11:00:40

“死亡地带”上的坚守

——记中国赴黎维和官兵“蓝线”扫雷

“3、2、1,起爆!”

“轰!”随着一声巨响,山间升起几股浓烟。黎巴嫩南部“蓝线”一处高地上,中国第16批赴黎巴嫩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扫雷官兵正在销毁当天发现的地雷。近几个月,几乎每个工作日中午,这里都会响起巨大的爆炸声。

“蓝线”是黎巴嫩和以色列边境一条临时“撤军线”,黎以双方曾在这里埋下数十万枚地雷,是名副其实的“死亡地带”。中国官兵需要清排的雷场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埋有千余枚防步兵地雷。这是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联黎部队)近年最大扫雷任务。

“蓝线”附近地域敏感,同时考虑到当地生态环境,维和官兵扫雷一般采用人工清排方式。作业手近距离直面地雷,危险性高,心理冲击强烈。“扫雷作业方式很多,人工扫雷是最耗时、最具挑战性的。”扫雷连连长肖天文说。

扫雷是精细活。作业手踏入雷场后,一举一动都必须严格依照联合国扫雷标准作业程序进行,容不得半点疏忽和差错。作业中第一次失误可能就是人生中最后一次失误。

2月,黎巴嫩春寒料峭,山风凛冽。连日阴雨使土壤湿度变大或与地雷引信粘在一起,松动石子滑落可能砸到地雷,作业手要格外注意脚下打滑……一切必须更加小心。

雷场里,作业手身着十几斤重防护服和防护头盔,大部分时间双膝跪地,用小工具一点点挖掘。一番作业下来,无不大汗淋漓。每个工作日扫雷作业都超过7小时,对官兵精神与意志是巨大考验。

“每个动作尽量轻巧、每次挖掘土石尽量少,才能保证不触发地雷引信,”作业手王有伟说,“过程虽然漫长、煎熬,但更安全。”

王有伟身后,扫雷二组副组长曹翔全程紧盯,不时给予提醒和指导。“好几次回想起清排地雷都直冒冷汗。雷场情况复杂,下一个地雷埋成什么样谁都不知道。我们只有小心再小心、谨慎再谨慎,才能确保万无一失。”曹翔说。

去年10月初进入雷场至今,中国官兵已发现并销毁地雷和未爆弹超过390枚,创联黎部队扫雷历史新高。初到黎巴嫩时,39名扫雷作业手中约80%是新手。如今,他们已全部成为独自排除过3枚以上地雷的“老人”。

“第一次排雷,有些高兴和激动,也有担心和恐惧,”作业手童顺才回忆道,“当时心里想着,用自己的双手挖出雷再销毁,有很大成就感,这体现了我们维和官兵的价值。”

“蓝线”扫雷的危险不仅来自地雷。扫雷官兵身处黎以边境,只要中东局势出现波动,他们立刻就能感受到。好几次,作业现场附近出现不明武装人员活动,为避免卷入冲突,作业手们不得不撤出。

最近,官兵们又多了一项“任务”。工作之余,他们挂起灯笼、帖上对联,在异国他乡营造出浓浓新春氛围。谈起春节,扫雷作业手廖清华感慨万分,入伍5年来,他从未与父母共度春节,今年也同样不能陪亲人。

“我依然要坚守在扫雷岗位上,不能与家人团聚。但是我很自豪,因为我们是中国维和军人,肩负着世界上最危险、最有意义的使命。”廖清华说,“我清排了17枚地雷。春节之际,我要把自己的成绩汇报给父母,让他们为我骄傲。”

2006年以来,中国维和官兵已在“蓝线”上扫雷排爆近12年,累计排除上万枚地雷和未爆弹,创造了“零伤亡”“中国名片”等奇迹。在“死亡地带”,中国军人用血性和担当守护着和平。

(董永康、殷建航)

(新华社贝鲁特2月19日电)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