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90后士兵的维和日记:愿这世界不再升起狼烟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戴墨 责任编辑:汤传飞 2018-05-20 02:43:01

2015年5月22日,即将登机回国的第二批赴马里维和的工兵分队战士管泰然,与刚下飞机的第三批赴马里维和医疗分队的姑姑管付岩在巴马科机场巧遇。姑侄接力维和,成为维和部队的一段佳话。白云天

愿这世界不再升起狼烟

■戴 墨

22年前的5月15日,一个新生命来这个世界报到。那天,妇产科一连接生了5个女婴,一声声嘹亮的啼哭幸福地释放了妈妈们十月怀胎的艰辛。而整个产房唯他意外难产,别说“哇”的一声哭,就连猫那样轻的叹息也没听到。等他妈妈再见到他时,已经是一周后的又一个清晨了。于是,这个一剪断脐带就独自应对人生困境的孩子,被取名——管泰然。

后来,管泰然长成了身高一米八的标准帅小伙,额头宽阔,眼睛炯然,下颌上还残留着几个青春痘痘印。他从小就一身文艺范儿,爱写小说,爱看动漫,爱扮演剧中仗剑走天涯的王子。虽然出生在军人世家,但他并没想子承父业,而是醉心于搞文化产业的创业准备。

但那一年突然发生了很多事。先是父亲调离了他热爱的团队,然后是疼爱他的奶奶过世了。他隐约看到了父亲的失落与不舍,耳畔也不断回响起自小奶奶就对他的叮咛——“孙子,等咱长大了当兵去”。

奶奶和爷爷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入伍的老兵。那个特殊年代,奶奶因家庭出身问题,多年蒙受不公正待遇,直至80年代才被落实政策,重返工作岗位。她的第19份“入党申请”终于获得组织批准,不惑之年时成为一名新党员。在一次“进退去留”的考验面前,奶奶把“留”的机会让给了年轻人。兵没当够,就脱下了军装,这成了奶奶这辈子最大的遗憾。

奶奶离世的那个夜晚,管泰然一身重孝守在灵堂前,哭红的眼睛紧盯着如豆的烛光。烛光在深夜里明明暗暗,仿佛奶奶没有合上的眼帘……那年底,作为奶奶唯一的孙子,他将自己创业的梦想锁进抽屉,应征入伍。

爷爷拍着管泰然的肩膀说:“你的路走对了!我和你爸都是从工兵部队出来的,到你这儿是家族第三代工兵,你一定要接好班。别想着当两年兵就回来,那没啥出息,要有大局观念。没有军人奉献牺牲,就没有国家安宁。国不宁,个人小家庭的幸福浪漫都是零。爷爷知道你有写作天分,但男子汉大丈夫还是先握紧枪杆子,再拿好笔杆子。别嫌爷爷啰嗦,爷爷是为你选择当兵高兴,你奶奶在天之灵肯定也觉得欣慰啊!”

管泰然恍然明白,为什么当他第一次敬下那个庄严的军礼时,总感觉举起的那只手臂灌注着巨大的力量。从爷爷奶奶到父亲再到他,也许这就是一家三代生生不息的血脉传承吧。

那年,团队要组建工兵分队赴地处撒哈拉沙漠腹地的马里参加维和任务。在父亲的鼓励下,管泰然向连队递交了“请战书”。连长拍拍他的肩膀说:“你可是‘三代独苗’啊!”他大声报告:“下士管泰然正是带着祖孙三代人的梦想出征!”

管泰然至今记得,那次出征前,父亲曾带他去给老参谋长关喜志扫墓。抚摸着老战友的墓碑,父亲说:“喜志,我们有接班人了……”声音几度哽咽沙哑。走出墓园的路上,一向严肃的父亲突然将管泰然一把抱住,不顾他的身量早已超出自己半头。

以前对爷爷和父亲这种打铁般的浇灌,管泰然并不以为然。可是,在战火、高温、贫困和“埃博拉”一起倾轧下的马里,他慢慢嚼出了味道。“孝悌忠义”“家国天下”这些曾听听就过去了的词,竟也满血复活,不知是不是受了尼日尔河的感染。

其实,让管泰然真正读懂这些的,还有一个人——他的好哥们、好战友申亮亮。两人同是工兵分队赴马里执行维和任务的队员,只是管泰然比申亮亮早了一批。当年泰然出征时,曾对不无遗憾的亮亮说,我先去“蹚蹚路”,等你养好脚伤再上。两人击掌为定。谁知,当泰然从马里卸下征尘回国,奔赴维和战场的亮亮却在1个星期后牺牲在了哨位上。一想到亮亮牺牲的那个哨位,也是自己曾经持枪站立的地方,管泰然的心底就无声吞咽一阵难过。

维和官兵随身的背囊里,都藏有一张自己的小照片。照片的背面,是他们大写的姓名。自从亮亮牺牲的照片被祖国放大,管泰然突然觉得,此时他活着的意义已经不再独属于他自己和自己的小家。从中国吉林到西非大漠,中国维和官兵头顶的蓝盔早已穿越了整个苍穹。

参加维和的那240多个日夜里,管泰然很忙。他和他的蓝盔战友要站哨,要架板房,要拉给养,要政治学习,要迎检考核,要呵护沙漠营区中仅有的一块菜地,要进行种种防护演练、抵御恐怖分子袭击……每天的马里晚9点,也就是国内的凌晨3点,他和家人总是准时聚在QQ里互报平安。70多岁的爷爷为了看孙子QQ空间里的“维和日记”,硬是学会了上网。而总说自己五音不全的父亲竟然学会了《鸿雁》,时不时就爱唱给管泰然听。在那样万籁俱寂的夜晚,爷爷、父亲和母亲的QQ头像,就像三盏不眠的小桔灯,共同温暖着远在马里的他。

“握紧枪杆子,再拿好笔杆子。”在马里,管泰然没有忘记爷爷对他的勉励。他希望浪漫的撒哈拉重拾浪漫,他渴望他坚守的这个国度不再升起狼烟。于是,他在电脑上一个字一个字地敲下:

“8个月,240个昼夜,5760多个小时,分分秒秒的酷热,汗水;蚊虫,各种流行性疾病;战乱,零零落落的枪声。我不想告诉你,一个中国士兵的眼睛,他在马里加奥任务区,只看到这些令人沮丧的景象。他还想让你感受到有痛苦的地方,也会生长美丽和希望……”

正是因这份行走在战乱中的“文字的礼敬”与“蓝盔的温情”,管泰然“火”了。他撰写的“一个90后士兵的维和日记”被国内30多家网站和主流媒体转发,更被我驻马里大使夸赞“很有思想,很了不起”,世界由此读到了一个大国士兵的情怀与担当。

更让管泰然没想到的是,在210医院当护士长的姑姑深受他“维和日记”的感染,毅然申请加入维和医疗分队,与申亮亮所在工兵分队同批飞往马里。一对至亲,相逢于国际维和战场。姑姑见到管泰然的那一刻激动地说:“大侄子,我来接你的班啦!”

5月15日,是联合国确立的“国际家庭日”。巧合的是,这一天是管泰然的生日。今年的这一天,是管泰然奶奶逝去6周年的忌日。晚上,管泰然梦到奶奶了。奶奶戴着老花镜,笑盈盈地抚摩着联合国颁发给管泰然的“国际维和二级勋章”,心满意足的样子,仿佛是在为他的青春颁奖。

而管泰然的获奖感言正如他在日记中写下的:“在这躁动不安的撒哈拉腹地,只有一顶一顶的中国蓝盔,如同平安的音符,涌动在时空交错的行板上。也许多年后,它将成为历史中的一个册页,也许,它仅仅是我们家族故事中一个不断被演绎的寻常夜晚。它是此岸与彼岸,是一条河流与另一条河流……而我和我们,只为这个世界不再生长炮火与狼烟。”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