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甘孜军分区奋战金沙江堰塞湖救灾一线

来源:中国国防报 作者:孙绍建 晏志 责任编辑:李晶 2018-11-14 16:11:22

“你们来了,我们就踏实了” ——

四川省甘孜军分区奋战金沙江堰塞湖救灾一线

■中国国防报记者 孙绍建 通讯员 晏 志

甘孜军分区应急民兵分队转移被困群众。 邢延超摄

11月12日,金沙江白格堰塞湖水位超过堰塞体人工泄流槽,开始泄流,军地救援力量连日来接续奋战达到预期效果。金沙江“11·3白格堰塞湖”险情发生以来,四川省甘孜军分区组织沿江区县1000余名民兵先后紧急疏散转移群众4500多人,搬运转送物资350多吨,排除道路险情30余处。记者在现场记录下一组民兵奋战抢险救灾一线的镜头。

往返40余公里徒步运送物资

绒盖乡则巴村,一个坐落在距四川省白玉县城约30公里处的小村庄,是距离金沙江白格堰塞湖最近的地方。灾情发生后,这里成为通往前线的物资中转站。

上午6时,民兵洛绒扎西已经整理好行装,出发前特地换了一双软一点的鞋垫。往返40多公里,身上背负几十公斤的物资,在连续几天的徒步运送后,他脚上磨出了好几个血泡。

通往堰塞体没有道路,甚至连条像样的羊肠小道也没有,民兵队员们只能徒步穿过密林,翻越沿江险坡。虽然已经往返过很多次,可看到路旁的悬崖峭壁,大家依然捏着一把汗。一路上除了排长拥措反复提醒大家注意安全,队伍里基本没人说话,每个人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再难再险,我们也要冲上去!”险情发生后,这个50人的小分队,已经往前线运送数吨水、食品和油料等物资。

奋战15小时冒雪疏通道路

立冬刚过,白玉县突降大雪。第二天就是救灾应急指挥部定下的人工机械干预泄洪的重要节点,大批挖掘机、装载机和物资必须通过多拉山和久拉山的盘山公路运抵一线,可道路已经被大雪覆盖。关键时刻民兵护路分队队长李波主动请缨:“我们保证完成任务。”

多拉山和久拉山两座山口,平均海拔都在3800米以上,盘山道路的一边就是悬崖峭壁,大雪覆盖后更是险上加险。队伍刚出发到山脚,车辆就开始打滑,几经波折,车队才抵达预定地点。

一下车,大家立即用十字镐除冰破雪、撒盐铺土。高山上的风雪嗖嗖往衣服里钻,身上的汗一会儿就结成了冰,大家的手也被冻得通红。人武部副部长陈峰此前执行任务时负伤被评为7级伤残,腿部一直嵌有钢板。这次行动他带队冲锋在前,与大家一起并肩战斗。凌晨3点,经历近15个小时的连续奋战后,道路终于全部疏通完毕。

转移群众一个都不能落下

“老乡,我们是来接你到安全地方的!”得荣县贡波乡木拥村,天刚蒙蒙亮,疏散转移群众的民兵分队已经赶到村里。村民桑都一家昨天就接到了疏散转移的通知,可家里老父亲已经80多岁,腿脚不方便,再加上3个不满10岁的孩子,转移对他家来说困难重重。桑都紧紧地握着身边民兵的手说:“你们来了,我们就踏实了。”

“老人家,我背您!”“孩子们跟着我!”“东西不要带太多,安置点基本生活物资都有!”早已掌握他家情况的民兵分工协作,不到半个小时,一家人已经出发前往临时安置点。根据上级灾情和疏散转移通报,人武部提前组织负责群众转移疏散的民兵分队明确任务,为保证群众全部及时转移,村里每一户家庭的具体情况大家已提前了解。带队的人武部干部王帅军告诉记者,他们还在每个临时安置点常驻一支20人的民兵分队,保障群众日常生活;洪峰来临前,还要对每个村庄进行再次排查,确保群众一人不落地转移到安全地域。

藏民夜送晚餐暖兵心

“喝点水,这是自家做的锅盔。”“你们辛苦一天,休息会儿吃点东西再干。”11日晚8点,竹巴笼大桥,来自附近村庄的藏族群众自发带饮食来到路旁慰问正在紧急加筑沿江道路堤坝的民兵。

1个月前的“10·11白格堰塞湖”自然泄洪,水面距离桥顶不到1米。而根据险情判断,这次泄洪洪峰最高值将达到上次的数倍,危险不言而喻。得知情况的巴塘县人武部领导,迅即组织民兵分队连夜集合赶往一线。为了保证对洪峰的随时监测,一部分民兵从附近村中搬来发电机,帮助专家组搭建卫星监测站。另一部分民兵紧急运来沙袋,加筑沿江道路堤坝,其他人严密组织道路封控。“没想到老乡这么晚还来给我们送吃的,我觉得再累心里也很热乎。”民兵降巴吉村告诉记者,他们将尽最大的努力,保证沿线群众的绝对安全。入夜,紧张的救灾工作还在继续,不少群众也加入了救援队伍,与民兵并肩作战。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