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不怕”精神有何独特魅力?去这个部队感受下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代烽 戴强 凡春龙 责任编辑:丁杨 2018-01-11 04:07:12

精神之火点燃战斗激情,血性豪气铸就钢筋铁骨。1月3日上午,在中央军委2018年开训动员大会上,习主席向全军发布训令。训令强调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就在此前不久,2017年12月13日,习主席还曾专程赴驻江苏徐州的第71集团军某旅王杰生前所在连视察,勉励大家要学习践行“两不怕”精神,加强战斗精神培育和战斗作风训练,传承好红色血脉,做新时代王杰式的好战士。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对学习弘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高度重视。习主席担任军委主席后不久就明确指出,军人要有血性,血性就是战斗精神,核心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在军队重要会议上,在演习演训现场,在视察基层部队时,习主席先后多次强调,无论什么时候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都不能丢。在党、国家、人民需要的时刻,军队就是要有这股劲、这种精神。

从文化的视角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是我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伟大战斗精神。这种一往无前的血性豪气,既贯穿于强军文化的传承脉络,又是强军文化精神的生动表达。今天我们打造强军文化,就是要让“两不怕”这样的血性精神,更加深刻地融入官兵血脉,更加鲜明地标记在官兵的精神世界。

新战士在王杰铜像前宣誓。

热烈燃烧的火焰

——走进王杰生前所在部队感受“两不怕”精神的文化传承与力量

“王杰的枪,我们扛;王杰的歌,我们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心为革命,永远跟着党……”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我们走进第71集团军某旅,耳边不时传来这首铿锵有力的歌曲《王杰的枪我们扛》。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王杰生前所在部队。王杰用生命践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是这支部队永恒的精神标记,也是人民军队战斗精神的生动注脚。

历史的回音,心灵的碰撞,精神的传承。在王杰生前所在部队采访的日子里,我们深深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不仅无法遮住一种伟大精神的光芒,而且还使一种文化的底蕴愈加深厚、文化育人的独特魅力彰显得更加生动明显。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已经深深烙刻在一代代官兵的灵魂深处。它就像一团热烈燃烧的火焰,让战士的胸膛里澎湃着献身强军事业的热血与豪情。

英雄生命定格在23岁,“两不怕”精神永恒

“1965年7月14日,王杰在江苏省邳县张楼公社帮助民兵地雷班进行军事训练。当炸药包发生意外爆炸的危急关头,为保护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的生命安全,他毅然扑向炸药包。那一扑,他的生命定格在匆匆的23岁,其精神却灿若星辰……”元旦刚过,当年王杰舍身相救的12人中的李彦青老人,来到了该旅新战士中间,给大家讲述王杰的先进事迹。

王杰牺牲后,战友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他的日记本。入伍4年,他写下了352篇10多万字的日记。1965年5月1日,王杰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

1965年11月9日,《解放军报》刊登了王杰的日记,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解放军原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妇联分别发出通知,号召向王杰学习,学习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踏踏实实、埋头苦干、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

从此,“两不怕”精神在全国全军叫响,成为人民军队的精神坐标。该旅一茬茬官兵更是把“两不怕”精神融入血脉,接力传承。

时间可以冲淡很多记忆,唯有精神永不褪色。半个多世纪以来,王杰生前所在连每天晚点名都第一个呼点“王杰”,每周都安排一天作为“学习王杰日”,每月检讨学王杰得失……他们把弘扬优良传统、当好王杰传人作为必修课,让“两不怕”精神成为官兵呼吸之氧、生命之水。

25年前,赵志军曾担任“王杰班”第十四任班长,带领全班人员完成任务出色,全班荣立集体二等功,个人荣立三等功。25年后,儿子赵宇长大成人,在父亲赵志军的鼓励下投笔从戎,接力传承“两不怕”精神。他工作努力、训练刻苦,新兵连时就多次荣登“龙虎榜”,最终如愿分到“王杰班”。

父子两代兵,相隔25年,同在“王杰班”当兵。这是生命的薪火相传,更是精神的薪火相传。如今,该旅形成了“精神引领、气息熏陶、理论培育、荣誉激励、典型示范”的“五位一体”传承模式,崇尚英雄蔚然成风,“两不怕”精神源源不断地催生新的故事。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