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体验坦克开舱驾驶,双手冻到没知觉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杨晶 责任编辑:张宏洲 2018-03-02 20:57:50

【新春走军营】

向北,向北,一路向北。

2月底的北京,已有初春之意,穿一件轻薄羽绒服足矣。而打开手机天气预报,目的地只有-35℃!

凌晨出发,乘飞机到加格达奇,再坐绿皮车至塔河,到时已是晚上近八点。

莽莽雪原,千里冰封。 解放军报客户端记者 杨晶

天寒地冻,千里冰封,呵气成霜。此程兵发何方,为何星夜兼程?

位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塔河县,素有“北方铁甲城”之称,人人都晓漠河冷,却不知在北中之北、极度深寒的塔河,45年来有一支担负特殊任务的部队默默驻守于此,只为考验每一款新研制战车的耐寒性能,为其签发“准生证”。

踏上站台,巨大的温差让记者不由一个机灵。这时,陆军某试验训练大队的马政委笑着跟我们说:“你们来得真不巧,现在已经不冷了。年前这里异常严寒,低至-45℃,那时候来,你们会更有感觉”。

-35℃,对您或许只是一个数字,对我们是3天“蜻蜓点水”式的体验,但对他们,则是一年一度漫长寒区试验的极限见证。在这里,我读懂了试车人的初心——

一切为了打仗!时刻为了战友!

-35℃体验坦克开舱驾驶,双手冻到没知觉

在新春贺岁档大片《红海行动》中,一段坦克追逐大战让广大网友直呼过瘾。近日,记者也随陆军某试验训练大队官兵登上国产某新型坦克体验了一把,感受到的不是电影院里的肾上腺素飙升,而是实实在在的——“冷”!

参试官兵在严寒中记录试验数据。李鸿洋 摄(照片由刘建元提供)

从营区的后门出去不远就是试验场地,几辆战车正在“跑圈”,这是可靠性试验的一部分。

“记者同志,要不要上来体验一下?”

作为军事发烧友的我,当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自是欣然应允。

“小心!带上手套!”

官兵们的话是有道理的,在极寒温度下,若是不小心将皮肤与金属车身直接接触,离开时则会扯掉一层皮。

坦克在林海雪原疾驰。李鸿洋 摄(照片由刘建元提供)

“发车!”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记者乘坐的某新型坦克呼啸而出。虽然已打好了预防针,但“起步即高速”的架势,着实让人心头一惊。冲斜坡、飞壕沟、过搓板路、高速漂移……还没开多久,记者的身体就已“散了架”,然而“速度与激情”过后,驾驶员笑着说,这只是跑圈,算不上“测试”。

坦克射击瞬间。李鸿洋 摄(照片由刘建元提供)

早听说为了考验装备性能,驾驶员需要开舱驾驶,让装备里里外外都暴露在低温中。为亲身体验这种感觉,在征得同意后,记者打开炮塔的舱门,将身体暴露在外,观察坦克驾驶。然而仅是短短的几分钟,记者的双手已冻得发木、肿胀,疼痛,只能乖乖回到座位。

驾驶员张震告诉记者:极寒温度下开舱驾驶,人在车里呆15分钟双脚就已冻得麻木没知觉,而进行持续行驶试验时,需要每人持续驾驶1个半小时至2小时。直到完成项目里程为止。用一位战士的话来形容,“当试验结束时,整个人都冻僵了,甚至说如果用刀把手砍下来都没感觉。”但对试验的官兵而言,下车后的第一件事不是取暖,而是等待测试,留下严寒条件下身体状态和装备性能最初的原始数据,因为此时官兵的身体状态也是战车改良的重要依据。

其实,驾驶员们面对的不仅仅是彻骨的寒冷,还有许多未知的突发情况。

驾驶员的防寒面罩上被冰霜覆盖。李鸿洋 摄(照片由刘建元提供)

一次,张震在雪地驾驶某型号装甲牵引车,结果后车打滑,带动前车一起侧滑,牵引钩被掰断,前车180°大转向,“整个人看着树就滑了过去。等停下时,两车之间大概只有3厘米左右的距离就撞上了。”讲起此事,张震一脸轻松,但记者听起来仍心有余悸。“但正是因为这次测试暴露出的问题,厂家增加了牵引钩的硬度,使其更稳定更安全。”

在不久前的一次斜坡驾驶试验中,正在进行机动性能测试的某型战车方向盘突然出现“卡塞”现象。一时间,制动、减档、再制动…驾驶员在短短几秒完成了全部应急处理,但高速急驶的战车却因为惯性而无法停下。几十吨的庞然大物就像一块从山上滚下的巨石一样一头扎进了坡下的树林之中,最后“扛了一颗树回来”。而当记者问起驾驶员严力当时的感受时,他只是轻轻地说:

“一切为了战友,现在出情况是为了在战场上不出问题。其他没想太多。”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