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口述的“血战湘江”:拼死鏖战的红十八团

来源: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焦国庆 2018-03-25 08:38:14

村民口述的“血战湘江”——

拼死鏖战的红十八团

湘江战役遗址——界首渡口。资料照片

1934年11月底,接连突破国民党军三道封锁线后的中央红军在广西兴安、灌阳、全州之间的湘江两岸,与国民党近30万“追剿”大军血战四天四夜,最终突破了蒋介石精心设计的第四道封锁线。

湘江之战,红军付出了惨重代价,从8万余人锐减到3万多人,成为长征中战斗最为激烈、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战役,也是人民军队自创建以来受创最重、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此役有两支成建制的红军部队被阻隔在湘江东岸,陷入敌军重围之中。一支是红34师,另一支便是红6师第18团。

红6师即著名的兴国模范师,组建于1932年10月,是中央苏区唯一一支整师从地方武装上升为主力师的部队。1933年6月编入红3军团序列后,转战南北,战功卓著。长征出发时,红6师下辖第16、第17、第18团,共5000余人,除少数干部外,指战员大都是江西兴国人。

湘江战役中,面对桂军7个团的疯狂进攻,红3军团第5师在位于灌阳县西北部的新圩顽强抗击了三天两夜,以伤亡三分之二的巨大代价,为军委纵队和后续军团撑开了一条渡过湘江的西进通道。11月30日黄昏时分,红18团奉命接替伤亡惨重的红5师,担负起新圩方向的阻击任务。

接防后,团长曾春鉴、参谋长吴子雄十分清楚眼前形势的危急,以红18团一团之力阻挡住桂军的7个团,是无法做到的。但为了保证后续部队安全过江,他们必须死守在此。两人决定在新圩南面楠木山村一带布防,具体部署是:以两个营扼守楠木山村附近的炮楼山,一个营布防于陈家背。

12月1日拂晓,桂军对楠木山阵地发起猛攻。这是一场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的战斗。红18团依托简易阵地顽强抗击,很快原本就少得可怜的弹药消耗得差不多了。战士们毫不畏惧,与桂军短兵相接,展开白刃格斗,用石头砸、刺刀拼,最后干脆与蜂拥上来的敌人厮打肉搏起来,以血肉之躯阻挡住敌人一次又一次的疯狂进攻,但伤亡也越来越大。

楠木山村的易炳宣,当年还是个18岁的小伙子,亲眼目睹了这场惨烈无比的战斗:“桂军是从马渡河打过来。从村后向红军打来,红军叫我们不要出门,他们就在那边山上(炮楼山)和桂军打了起来。那仗打得啊,子弹从好远的地方都打到我家的楼板上,有的还穿进墙来……枪声慢慢稀了,我看见桂军密密麻麻从炮楼山那边开了过来,也没进村,就往新圩那边追过去了。我是躲在屋子里透过窗户看到的。桂军走了以后,我们村上的人过了两天才敢到那边山上去看,山坡上到处是尸体,尽是些十几二十岁的红军啊!太多了,村上的人埋不过来了,只好把尸体推到战壕里,又把土盖上。”

为避免全军覆没,红18团炮楼山防守部队被迫后撤,向布防在陈家背的那个营靠拢。桂军占领炮楼山后,紧紧咬住不放,一路跟踪追击。红18团的两个营刚撤到陈家背,桂军便扑了过来。

激战至中午,红18团一部在陈家背陷入敌人重围,另一部在曾春鉴率领下突围而出,边打边撤,但在向湘江岸边转移途中被分割包围于全州古岭头一带。

红18团指战员抱定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牺牲精神,与优势敌军进行了殊死拼杀,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大部壮烈牺牲。少数突破重围的指战员又在地方民团的“围剿”中惨遭杀害,演绎了这支英雄部队最为悲壮的绝唱。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