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艇兵21年潜航生活,他用"习惯了"概括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陈国全 代宗锋 李涛 责任编辑:汤传飞 2018-04-23 02:36:03

打开潜艇升降口那一刹那,姜国华不由地抬手挡住眼睛。此刻,刚刚升起的太阳正洒着柔和的光。即便如此,对于姜国华来说,这光仍是刺眼的。

凉凉的、带着咸腥味的空气钻进了姜国华的鼻孔,以冲刺速度抵达他身体的每一个神经末梢。姜国华享受般地深深吸了一口,双手用力将潜艇升降口完全打开。岸上的房屋在他瞳孔中放大又收缩。视线中,不远处的景致从模糊变得清晰。码头上,是一张张迎接他们归来的笑脸。

姜国华咧嘴一笑,退回舱内,战友们从他身边鱼贯而出。

这名负责潜艇舱段的老兵,总是第一个打开升降口,最后一个爬出舱。站在码头上,姜国华跺了跺脚,“脚踏实地的感觉又找回来了”。

在人民海军成立69周年之际,刚刚过去的一周,对姜国华来说是极其普通的生活节奏。在他21年的潜艇兵生涯中,这次潜航,算是“小菜一碟”。

他,他们,早已习惯了水线之下的生活。

潜艇兵姜国华的21年“潜航”

■陈国全 代宗锋 李涛

海军东海舰队发起的“东海强军先锋”评选表彰活动,正激励着更多像姜国华一样的普通官兵爱岗敬业。

如果心中没有阳光,潜航的滋味将是度日如年

出发时,朝霞满天;归来时,依旧是朝霞满天。

这期间的时间,对姜国华来说,仿佛是停滞的。潜艇兵对时间总是“既敏感又麻木”。

姜国华第一次随潜艇出海时只有19岁。

滴答、滴答、滴答……姜国华躺在潜艇的床铺上,辗转难眠。他想看看时间,手刚伸起来,就碰到了“天花板”,他只得将手平移到眼前。

7个小时。距离出航仅仅过去了7个小时。

这是姜国华第一次随潜艇出海。出航后仅仅一小时,作为舱段班“替补队员”的他,就开始出现不适反应——潜艇内空间极其狭窄,一种难言的压抑在心头挥之不去;高温高湿让他不停出汗,身上的衣服从里湿到外。更严重的是,他们一出海就碰上了台风,几个新上潜艇的战友晕船晕得厉害,直接吐了。于是,柴油味、汗味,以及呕吐物的味道混合在一起,弥漫在整条艇内。

出航前吃的土豆牛肉和西红柿炒鸡蛋,混着米饭一下子涌到了姜国华的嗓子眼。站在他对面的老班长,看着姜国华憋红的双眼告诉他:“你现在要是吐了,那你这趟就算白出来了。忍着,这是治晕船最好的办法!”姜国华眼睛瞪得溜圆。他不敢张嘴搭话,怕一张嘴就吐出来。

“当时就想,要是能有一口新鲜的空气,那该多好啊!”时隔20年,回忆起第一次潜航的经历,姜国华哈哈大笑,“成长,就是把要吐出来的东西,硬生生给咽回去。”

然而,在潜艇上要克服的不仅仅是晕船……

法国作家凡尔纳笔下的《海底两万里》,让人感到潜航是件美好而浪漫的事。而真正的潜航,却是另一番滋味——看不到阳光,只有无边的黑暗;没有昼夜之分,彻底与世隔绝,时常回荡在耳边的就是单调的机械噪音。特别是下潜时,艇壁在海水重压之下发出的“嘎吱嘎吱”声,仿佛一双大手在挤压潜艇,那一下又一下的声响,像是有一只小榔头在敲打着官兵们的心脏。

“害怕吗?”记者问姜国华。

“年轻时,真的害怕。”姜国华笑笑说,“后来习惯了。有时候甚至觉得,这就是潜艇兵该待的环境。”

“年轻时”和“习惯了”,是老班长姜国华常挂在嘴边的两个词。他总是自嘲“年轻时”的自己,用“习惯了”概括21年的潜航生活。

第一次潜航的窘态,成了此时采访的笑谈。凝视他们黑黑的脸庞,憨憨的笑容,记者知道,这是真正阳光的人才有的标识——水下看不到阳光,若是他们心中没有阳光,该如何度过寂寞又危险的长时段潜航?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