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55岁"高龄"被特招入伍,他凭借的是啥?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王凌硕 张力行 曹斌 责任编辑:杨一楠 2018-05-01 02:01:20

向海图强的开路先锋

——记海军某部首席研究员黄韦艮

上图:黄韦艮近照。

狂风骤雨,巨浪滔天。不久前,正在某海域进行试验任务的海军某部科研团队因恶劣的海况,迟滞了任务进度。

试验任务总指挥、该部首席研究员黄韦艮心急如焚。就在他密切关注气象和海况变化,紧急调整任务规划,评估作业风险,拟定应对方案时,突发肠胃囊肿,被紧急送往医院。

“如果等海况完全好转再继续作业,可能会影响试验任务进度。国家投入了这么多资源,我们一定要完成好任务,不能辜负党和人民对我们的信任!”黄韦艮稍作简单治疗后就返回试验现场,面色苍白的他继续投入任务中。最终,黄韦艮带领团队成员如期圆满完成这项重要试验任务。

1992年,以优异成绩在英国攻读完硕士、博士、博士后的黄韦艮,面对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归国。作为国家早期公派的留学生,黄韦艮下定决心,要用毕生所学助推我国海洋遥感事业腾飞。

当时,海洋遥感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发展到很高程度,而在国内还是新兴学科,相关研究起步晚、底子薄,发展这项事业几乎要从头开始。但黄韦艮信心十足,他第一时间回到国家海洋局某研究所,白手起家义无反顾地开始了这项事业。

这一干,就是10多年。2006年,经过长久的奔走呼吁和技术积累,黄韦艮与同事一起建立了我国首个海洋遥感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时,他已经先后主持和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项目、973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20余项重大科研项目,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攻克了不少海洋遥感方面的前沿课题,有的还属于世界性技术难题……

作为国内外知名科学家,黄韦艮长年和部队打交道,在开发研制相关设备的同时,感受到海军对海洋遥感人才的迫切渴求。他清醒地意识到:“军队不强则国家不强!而海洋遥感正是一种战略资源,在军事领域会有极大的发展。只有参军入伍,才能更直接有力地为国防作贡献!”

“到部队去!到海军去!”对于黄韦艮而言,以55岁的“高龄”参军入伍,支撑着他的不仅是勇气和魄力,更是对国家的责任和忠诚。他对曾经是军人的岳父说:“强军报国是我一生的心愿,我将为此竭尽全力!”

黄韦艮把自己的决心写成一封长信寄给海军首长,3个月后,他获准特招加入人民海军。

“向海图强,需要一大批开路先锋。我当时给自己定了3个目标:突破关键技术、开拓新的领域、培养一个团队。”回忆起来到部队后的规划,黄韦艮记忆犹新。

黄韦艮来单位报到第二天就一头扎进部队,连续40多天开展调研,并瞄准困扰海军部队多年的关键技术性难题,开始牵头研制某信息保障系统。

在刚入伍的半年多时间里,黄韦艮几十次赴海上搜集大量数据资料,详细分析数据特点和技术规律,研制出某信息保障系统,大大提高了作战平台海上生存能力。

“保卫国家的战略安全刻不容缓,我年纪大了,就想在有限的时间内,为部队多做点工作,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快马加鞭!”“开门红”并没有让黄韦艮放缓脚步,他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到了第二个目标的实现中。

多年来,我国海洋遥感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一直徘徊在水面表层,运用遥感手段监测海洋水体环境变化是世界性难题。随着人民海军走向深蓝的步伐不断加快,对海洋水体环境的研究日趋紧迫。黄韦艮带领科研团队废寝忘食地开始了艰难的攻关。最终,他们研发成功某新型系统,首次运用声学遥感,通过声波测量水体环境,使这个世界性难题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提起自己带的团队,黄韦艮感到自豪和欣慰。“在退休前培养出这个领域的领军专家,是我的第三个目标。”黄韦艮说,自己能做的就是尽可能为大家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搭建成长的平台。

工程师姬渊是黄韦艮科研团队里的佼佼者之一。作为黄韦艮的得意弟子,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就成长为某领域的技术骨干,并被任命为某重点攻关项目分组的首席科学家,近年来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8项、省部级三等奖3项,荣立三等功。

如今,黄韦艮团队已先后在诸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创新成果。他们自主研发的某型信息系统成功应用到一线部队,帮助部队有效提升了海战场感知能力。近年来,该团队先后有10余项成果申报国家科技发明专利,一些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王凌硕、张力行、 曹斌)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