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鞠躬:国际神经科学界的一张中国名片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魏纹 王煜 责任编辑:丁杨 2018-06-18 01:03:17

鞠躬尽瘁育英才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空军军医大学教授鞠躬

鞠躬在工作中。作者提供

讲台上,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专家正介绍着他的一项研究成果——“脊髓挫伤的神经外科治疗”。当视频播放到一位全瘫患者术后6个月自如地上下楼梯时,与会专家不约而同地起立鼓掌,向这位89岁高龄的老科学家表达敬意。

这是去年年底,出现在“人工智能与医学高峰论坛”现场的感人一幕。这位老专家,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现代神经解剖学奠基人、空军军医大学教授鞠躬。

鞠躬本不姓鞠,父亲给他起这个名字,是取鞠躬尽瘁之意,希望他能对国家、民族有所贡献。少年鞠躬有一次在画报上看到南京大屠杀的照片后,主动要求上前线打鬼子,父亲对他说:“一个国家的国民没有健康的体魄,是不可能拥有强大军队的。”

1953年,鞠躬从湘雅医学院毕业后走进军营,成为原第四军医大学解剖学教研室的一名教员。

解剖学,医学中基础的基础。上世纪50年代初,学校办学条件虽然艰苦,却有很多珍贵的藏书。通过大量阅读,鞠躬了解到神经解剖学领域还有许多空白。他认定,填补这些空白就是自己今生的事业。

当时,教研室能算得上科研设备的只有一台老式显微镜。没有“枪”,没有“炮”,鞠躬自己造。他和修配所的师傅们成了好朋友,师傅们允许他独自使用钻床和车床。经过不懈努力,他自制的十几种土仪器在最初的科研探索中派上了大用场。

中枢神经系有大量的神经元,形成复杂的三维连接网络,要在显微镜下追踪这些密如蛛网的纤维联系,关键是染色方法。鞠躬经过反复试验,在国内首先掌握了当时国际先进的染色方法,开展了一项实验并发表了国内首篇论文。

改革开放后,鞠躬虽已年近半百,但仍心无旁骛地投入科研攻关中。他创造了DAB染色新方法,论文在国际杂志发表后被引用上千次……

当了近20年讲师的鞠躬,1983年晋升为副教授,并被特批授予博士生导师资格。

1986年,在美国费城大学医学院作学术报告后,鞠躬参观了该校博物馆。当他见到那两块流落海外的“唐昭陵六骏”石刻时,心中的感受难以言表。这件事,使他更加坚定了科学报国的信念。

国际学术界都接受哺乳动物脑下垂体受脑内的激素调剂的学说,但鞠躬发现脑下垂体还可以直接受神经纤维的调节。基于这一发现,鞠躬提出了垂体前叶受神经-体液双重调节学说,不仅打破了国际上半个世纪以来的定论,而且为内分泌疾病病因及治疗研究开辟了新方向。

鞠躬的发现受到世界科学界的重视,应邀赴13个国家30所院校作了33次报告。他是国际顶尖《神经科学》杂志的第一位中国编委,曾应邀出席诺贝尔奖颁奖典礼……鞠躬这个名字,成为国际神经科学界的一张中国名片。

1991年,鞠躬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有人说“这回到顶了”,他却写下“科学家的生命在于不断地更上一层楼的追求”作为座右铭。

脊髓损伤是战场和军事训练中常见多发伤,轻者运动受限,重者截瘫,历来是各国军事医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课题。鞠躬经过多年潜心研究,设计了脊髓挫伤早期神经外科手术的方案和一套评级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这项研究对战创伤的治疗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也在国际上开创了脊髓挫伤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先河。

鞠躬还有着超凡的世界眼光和敏锐洞察力。上世纪80年代,他意识到神经科学将向多学科综合发展。在他的建议下,学校建立了国内医学院校首个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并建成了国家重点学科、全军研究所和重点实验室。几十年来,这里不仅收获了有世界影响的科研成果,也为军队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医学人才。

多年来,鞠躬不仅带出了67名博士,65名硕士,还有不计其数的本科生和各类学员……他告诉学生们“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在研究生培养中,鞠躬鼓励学生们对他布置的研究工作可以提出异议甚至批评,这样的治学态度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八五”全军后勤重大科技成果奖、原总后勤部科学技术一代名师、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原第四军医大学首届教学终身成就奖……面对诸多荣誉,鞠躬对自己的评价却是:“无伟业,点燃一支烛光而已。”(魏纹、王煜)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