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再走长征路丨一座粤北小村落的长征精神解码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邢晋 杜佳承 兰卓文 责任编辑:乔楠楠 2019-06-25 19:42:03

细雨淅沥,山河寂静,曾经的庾岭要口、南北咽喉,早已远去了战火硝烟,氤氲笼罩下的村庄一片静谧与祥和。6月下旬,“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采访团一行,来到了广东省南雄市油山镇上朔村,回望峥嵘历史,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以“千家村、百家姓”之称享誉粤北的上朔村,诗礼传家、崇文尚武,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和红色苏区。

“当年红军就是沿着这条小路进村的。”油山镇人大主席黄树材指着脚下坑坑洼洼的石子路告诉记者,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从江西进入南雄,在新田打了入粤后的第一场胜仗,随后进入上朔村,并将这里确定为红军主力部队的宿营地。

村民们像迎接亲人回家一样纷纷让出自己最好的房间给红军住宿,为了不打扰群众,战士们谢绝了好意,选择住在祠堂、柴房、街道边和屋檐下。秋毫无犯的优良作风让老百姓连连称赞,他们自发捐钱捐物,慷慨解囊,为长征部队筹得粮款三四万银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毛主席先后四次来到上朔从事革命活动,除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更重要的,是这里群众基础好,拥军氛围浓。

“早在1925年,我们村进步青年彭显模就在这里创办了农协会,带领农民打土豪,分田地。”黄树材指着身后的上朔会堂向记者们介绍。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土地革命开展得轰轰烈烈,他们还组织了赤卫队主动出击,阻击近千人的反动清乡团。国民党政府恼羞成怒,对上朔村进行反扑。

朔溪农协会旧址——上朔会堂

71岁的村民李英成老人听父亲讲过那段惨烈的历史,每每提及都难掩心中愤慨:“反动派在这里屠村,屋要过火、树要脱皮、人要过刀,他们见人就杀、见物就抢、见屋就烧,全村一片火海,连烧一个多月,整个村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100多名赤卫队员和300多名无辜群众被他们杀害。”

71岁的上朔村村民李英成老人接受记者采访

国民党的凶恶残暴并没有熄灭革命的星星之火,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哪里有剥削,哪有就有斗争。随着战争的不断深入,这份在战争中孕育,在战争中发展的军民鱼水情也愈渐愈浓,历久弥坚。

“水口战役”打响之时,上朔村又首当其冲地成为战役的大后方,村民们杀牛宰羊,拿出衣物,捐出粮油,推着独轮车子,挎着篾制篮子,步行十几里,到水口前线慰问红军战士。

“当时的战斗很激烈,很多红军都受伤了,村民就把门板卸下来当担架,把受伤的战士抬回村里。”来自当地大塘中心小学的学生谢逸告诉记者,她从小就是听着这些口口相传的红军故事长大的。

据了解,“水口战役”中在村中养伤的红军战士多达300余名,为了让红军伤员尽快康复,村民有的上山打猎,有的下河捕鱼,有的进山采药,尽其所能,倾其所有,支援革命。

“有些人家把孩子的嫁妆都捐出来了。”南雄党史专家李君祥告诉记者,“对于那些不幸牺牲的红军战士,村民们也会毫无顾忌地捐出自己的‘寿板’,按照当地习俗入土为安。”

军爱民,民拥军,为了报答上朔百姓的革命情谊,红军战士热情地教村民们识汉字、学文化、唱红歌,宣传革命道理,宣讲红军故事,不少青年当场要求加入红军队伍。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