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回营,感悟初心的温度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闫飞 付晓辉 责任编辑:丁杨 2019-08-08 09:14:29

这个夏天,年度征兵工作开启,又一批年轻的新兵将从天南海北迈入座座军营。

就在这个夏天,也有一批老兵从四面八方赶来,走进北部战区陆军某工程维护团“劈山开路先锋连”。

对于这些老兵来说,这是一场“探亲”之旅。“劈山开路先锋连”是一个与共和国同龄、曾被国防部授予荣誉称号的连队。连队70岁了,一批老兵齐聚连队,他们当中,最大的81岁,最小的57岁;兵龄最短的2年,最长的42年;有的从士兵成长为师职干部退休,也有的退伍回乡、一直务农……

不过,重回军营,他们都是同一个身份:老兵。

诗人赫尔曼·黑塞说,“这世间有一种使我们一再惊奇而且使我们感到幸福的可能性:在最遥远、最陌生的地方发现一个故乡,并对那些似乎极隐秘和最难接近的东西产生热爱。”

军营之于老兵,正是那个故乡;老兵重回军营,则是以更长的时光焦距,重新审视那份热爱,咂摸当兵的“真滋味”。

这滋味,写在老兵的来路上,也将写在新兵的前路上。在征兵季里咀嚼这滋味,或许能让更多步入军营的年轻战士,多一份从容和坚定。

在连队荣誉室,看到新一代官兵努力拼搏为连队赢得不少荣誉,老兵们欣慰地连连鼓掌。宋留成 摄

身在军营的日子——

“吃不好的是饭,使不完的是劲,那是我们一生中的光荣岁月”

“劈山开路先锋连”,正如其名,是个“劈山开路”的工程连队,建连70年来一直没变。

上世纪50年代,连队官兵与兄弟单位一起,劈开二郎山、雀儿山、然沃沟的悬崖绝壁,把川藏公路修到了拉萨;上世纪60年代,连队转战东海之滨、鲁中山谷,筑路千里,修建条条国防坑道……

“有一个道理不用讲,当兵就要上战场。”对工程连队的官兵来说,他们的战场有些特殊:不操枪、不弄炮,而是抡大锤、挥铁镐;他们的炮火硝烟经常与泥土、粉尘、爆炸、塌方相伴。

1982年,来自农村的新战士李士伟走进连队时发现,“以前在家干农活挺苦,到了连队挖坑道更苦”。

那年夏天,送水泥的车刚停到山脚,天就下起了雨。眼瞅着雨越下越大,李士伟和战友们甩开膀子,50公斤重的水泥,左肩扛一袋、右手抱一袋,急忙往坑道钻……

等4000袋水泥被全部搬进坑道,官兵们才发现有了新的“麻烦”:水泥在头发上“安家”了,抖不落、挠不掉。

于是,两天后,前来慰问的文工队女兵看到了这样一幕:全连百余人,清一色是光头,有的头上还血迹斑斑。得知原委,看着眼前这群又黑又瘦的同龄人,两个女兵当场哭了。

多年之后,走进连队荣誉室,老兵们把一张张定格在时光深处的黑白照片,还原成了一个个动人心魄的场景。

1971年,连队奉命挺进一座叫谷堆山的大山,接手兄弟单位修筑炮兵工事。这里土质松软,老百姓称谷堆山为“谷子堆起来的山”,施工过程中“小塌方天天有,大塌方三六九”。

65岁的苑克富至今记得,48年前他作为新兵第一次走进谷堆山坑道时看到的标语:苦字面前不低头,难字面前不摇头,险字面前不回头。那一刻,他便意识到,“苦是真苦,难是真难,险是真险”。

一天,他和排长进坑道施工,数不清的石块突然砸下来,磨盘大的、脸盆大的、搪瓷缸大的……塌方了!说时迟,那时快,身后的排长一把扯住苑克富,连拖带抓跑出坑道。次日,惊魂甫定的苑克富再次出现在坑道里。

想起身在连队的日子,头发花白的苑克富感慨万千:施工在山里,保障困难,有时赶工期,一天三班倒,饭都顾不上吃;不过,“吃不好的是饭,使不完的是劲,那是我们一生中的光荣岁月!”

以当年的那段军旅岁月为荣的,不只是苑克富。

1975年,连队在一个山村修筑战备工事。一天,突降大暴雨引发山洪,连队囤积在半山腰施工用的圆木,被洪水裹挟着冲进山下湍急的河流里。排长曹新士带战士一头冲进暴雨中,跌跌撞撞追了好几公里,终于看见了圆木。没有一丝迟疑,曹新士纵身跳入水量陡涨的河中,拼命打捞重达几百斤的圆木……

“那个时候,为了部队我们能豁出命!”40多年后,曹新士拍着胸脯说道,一腔热血依然滚烫。

苦吗?苦。累吗?累。值得吗?值得。1962年入伍的老连长嵇伟功说,“或许入伍来到连队,不是我们所有人最初的选择,但成为一名怎样的军人,我们都做出了选择。”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