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耕绿:一个执着19年的守望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刘一波 宋凯 张放 责任编辑:丁杨 2019-09-20 09:41:02

兰州,位于中国大陆版图的“几何中心”。

然而,来自孟加拉湾、南海、西北太平洋3个方向的暖湿气流,始终难以抵达这片被风沙侵蚀的土地。千百年来,这里缺少降水,地下储水量相对匮乏。

也许是河水“无意”,抑或是土地“不挽留”,九曲黄河蜿蜒穿流于城市,却不曾为这里带来些许绿意,反而带走大量泥沙……这也成了黄河水患的重要诱因。

这片黄土地自古以来就是治国安邦的要隘,常年“光顾”的风沙,无声诉说着中华民族的苦涩记忆。距今2000多年前,汉朝名将霍去病率兵驻扎于此,“粮草补给”成为决定匈奴之战成败的重要因素;“丝绸西去、天马东来”,往返于中原和西域的丝路商人,也因为漫天黄沙在此吃尽苦头。

如今,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湮没于历史沙尘中的丝路繁华,已然恢复了往日的喧嚣。不向天公屈服的西北人民,以再造秀美山川的胆魄,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誓将荒山变绿洲。

30岁出头,时任某团营房股股长的马俊德不曾想到,自己的余生会与绿色结缘;他更想不到,因为一个耕绿的“执念”,他的人生从此与一个叫作“大砂沟”的地方紧紧相连。

大砂沟,在哪儿?

19年前,原兰州军区大力支持驻地生态环境建设,在兰州皋兰县忠和镇认领了8300亩土质条件差、交通不便、气候干旱的荒山进行植树造林——那个地方,就是大砂沟。

那一年,马俊德是千万“植树大军”中的一员。

回忆的镜头拉长,红旗招展、锹舞镐飞的场景渐行渐远……镜头转近,而今,绿色渐渐爬满荒山。光阴荏苒,昔日的“植树大军”如烟云般散去,马俊德却不声不响地留了下来。这一留,就是19年。

昔日植绿大砂沟

扎 根

要让树扎根,人先得扎下根

假如《航拍中国》的导演到兰州取景,当地人一定会向他推荐一个地方——大砂沟。

作为驻兰部队支援西部大开发、保护母亲河行动的重点建设项目,大砂沟内绿树成荫、花果飘香,是兰州市北大门的一道亮丽风景。

然而在19年前,这里还寸草不生、满目荒凉,水土流失严重。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大砂沟,大砂沟,山是和尚头,沟里水不流,十年九不收。”

1997年7月30日,一场暴雨袭来,大砂沟附近5个村庄受灾,粮食产量下降、经济作物受损……

部队选中这片山地种树,提出“3年之内见成效”的目标,各单位分领任务,进驻大砂沟。马俊德和战友们受领的任务是在一个荒山南侧植树,作为单位植树任务的“责任人”,他带人住进了大砂沟。

西北地区,每年适合植树的“窗口期”也就几个月光景,为了赶进度,马俊德带人白天顶着太阳干、晚上打着车灯干,铺设水管、构筑平台、挖掘鱼鳞坑……大砂沟的斜坡上,出现一级级有利于水土保持、林木种植的梯形平台。

那时的大砂沟一片荒芜,正午时分日头正烈,只有附近一户老乡家房屋后檐可享片刻阴凉。“累了,也顾不上这么多,休息时躺地上就能睡着……醒来掀开衣服,背上捂得全是红疹子。”忆及当初,马俊德说。

烈日还能忍,最怕起风。风在沟里窜,扬起的尘土直往口鼻钻,即便戴着厚口罩也是满嘴黄土。马俊德记忆中,大砂沟的天空是黄色的,在漫天黄沙里干上一整天,人人都成了“土人”。

“一定得种活树,把荒山变成青山。”马俊德在心里暗自发誓。当时,村里的老乡们并不看好“植树造林”这件事,他们说:“我们在这里住了几十年,要能种活树,早种了。”

乡亲们一语成谶,在荒山种树并没有那么容易。

第一年,树苗成活率不足10%,就算勉强成活,长势也不乐观——原来,大砂沟土壤属湿陷性黄土,盐化、碱化、沙化严重,往地下深挖50米都找不出一点儿水,树种下去很难扎根。

官兵们找来林业专家指导,专家看了一圈,支了一招:种树前,在坑里用粪打底,铺一层麦草,再垫一层土;树种下后,在新土上还要盖一层薄膜……大家按照专家建议干了大半年,但这个理论上可以“增肥锁水”的办法,实际栽种效果并不理想。

这可咋办?马俊德一边琢磨、一边尝试——

起初,他选择深挖坑、填实土、勤浇水,结果栽下的树苗多数存活了。后来,他把土踩得更实,树苗不能有摆动;水也浇得更勤,始终保持土壤湿润……一年过去了,他栽种的那片树苗长势喜人。

马俊德的栽种方法火了!战友们纷纷效仿,那一年,树苗成活率提高不少。很快,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传到领导那里,上级研究决定将他调到大砂沟绿化工程指挥部负责植树造林工作。

马俊德犹豫了——家中世代务农,入伍之初,父母希望他在部队好好干、日后走出大山……如今好不容易提了干,却又要和黄土打交道,他担心父母不理解。

抉择艰难,可一看到大砂沟乡亲们渴望的眼神,马俊德横下心:“要让树扎根,人先得扎下根。”就这样,他瞒着父母,从团里调到绿化指挥部,从城里搬进山里,从此留在了大砂沟。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