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不改:江西省保护红色标语、传承红色文化纪事

来源:中国国防报 作者:刘以华 郭冬明 龙礼彬 责任编辑:李晶 2020-01-16 10:00:03

沧桑不改,红色印记历久弥新

——江西省保护红色标语、传承红色文化纪事

江西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战火硝烟的年代,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无数的红色足迹,其中,简短生动、极具号召力的红色标语见证了革命先烈的初心和使命。近年来,江西省采取多项措施,系统性保护和展示红色标语,为我们追寻红色密码留下一份宝贵的财富。

2020年元旦过后,江西这片红色热土迎来一批又一批探寻红色基因的游客。

在井冈山茅坪乡八角楼旁的谢氏慎公祠左侧墙壁上,“消灭新旧军阀战争!”“消灭屠杀中国工农的国民党!”等红色标语,虽历经风雨侵蚀,在阳光照耀下仍然熠熠生辉。

“看着这些斑驳的红色标语,仿佛穿越到风雨如晦的战争年代,看到革命先辈在这里打土豪、分田地的场景。”深圳大学学生周爱国的一席话,把大家的思绪拉回到波澜壮阔的那个年代。

红色标语,在战火中诞生

“井冈山绵延几百里,横跨几个县,先后有4支部队在这里活动,第一支是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第二支是由袁文才、王佐领导的农民地方武装;第三支是南昌起义的队伍;第四支是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的红五军。”井冈山党史专家肖邮华向记者介绍。

井冈山红色历史资源丰富,发生了三湾改编、朱毛会师、黄洋界保卫战、龙源口大捷、五次反“围剿”等历史事件。老一辈革命家领导工农红军在这里进行过大小100余次战斗,留下了大量革命遗迹。

“勇敢坚决的工农当红军去”“彻底粉碎敌人围剿与大举进攻”“红军绝对保护工农利益”“工农群众,春耕到了,赶快起来分豪绅地主的田地;工农群众,红军到了,赶快暴动起来,建立自己的苏维埃政权”……

“一支笔可以当得过三千毛瑟枪”,红军用木炭、石灰、墨汁这些最粗糙的“笔”去书写,用最简单、最直接、最生动的语言宣传、鼓动,充分展示了党和红军的主张与智慧。

在复杂的斗争环境中,红军官兵以标语作为发动群众的武器,在江西共写下了“打土豪、分田地”“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等上万条革命宣传标语。

据统计,截至2018年,江西省普查登记红色标语9798条,其中依附在文物建筑上的7733条,依附在非文物建筑上的1960条,入馆藏的105条。这些标语激励着老区群众为创建和保卫革命根据地浴血奋战。

保护标语,留住红色记忆

元旦前夕,冬日暖阳斜照在乐安县湖坪乡善和村的一处老宅前,这是一幢早已无人居住的清中期建筑。大门口几名工作人员站在铁架上小心地切割、揭取墙面上的标语。

“红色标语是红色基因传承的载体,是见证中国革命历史风云的‘活化石’,将部分濒临损毁的标语揭取下来进行保护,就是要留住红色记忆。”乐安县县委书记彭银贵对记者说。

善和村地处乐安县西南,1930年前后就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并成立了善和苏维埃政府。1933年夏,红一方面军在湖坪一带进行著名的“大湖坪整编”,善和村是红一方面军总部所在地。作为当年中央苏区的北大门,乐安县经历了5次反“围剿”,且是第四次反“围剿”主战场,当年红军留下的标语数量极多。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国民党军队占领湘赣根据地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强令清洗或铲除这些标语。

在于都县博物馆,讲解员向记者讲述“拆屋迎宾”“标语穿褂子”的感人故事,再现了当年老区人民保护红色标语的生动事迹。

为留住这些标语,老区群众有的在标语表面刷上泥浆或石灰水,有的将室内标语用纸糊封,有的用柴草等杂物将其掩盖……

据了解,为保护利用好这些珍贵的革命文物,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江西省就着手开展调查、登记工作。特别是2016年以来,江西省文物部门启动红色标语普查和保护利用试点,先后印发《关于做好红色标语普查和保护利用专项工作的通知》《江西省红色标语保护利用试点工作方案》,连续3年从基层文保资金中安排1880万元专项用于红色标语保护利用。全省各地陆续成立专门机构,开展普查、统计、研究、技术保护和展示利用工作。

“因红色标语保存形式不同、依附载体材质不同、珍贵级别不同,我们会相应采取不同措施。”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革命文物处负责人告诉记者,对依附在文物建筑上的红色标语,通过保护文物建筑加以保护,并在原址展示;对依附在非文物建筑上的红色标语,根据其级别、保存现状等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保护手段;已入博物馆(纪念馆)馆藏的标语,及时做好定级、技术保护和展示利用工作。

“部分十分珍贵的红色标语,我们将其移置到纪念馆内进行馆藏;一旦毁坏就无法修复的标语,外请专业技术人员采用手工切割方法进行揭取。”乐安县博物馆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抢救保护这些红色标语,他们在揭取的过程中,就像呵护婴儿一样,每一个动作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经过几年努力,逐渐形成高位推动的“乐安模式”、与乡村建设争抢时速的“于都模式”、与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并行的“青原模式”等特色工作经验。

以吉安市青原区为例,他们聘请党史档案专家对红色标语进行跟踪、梳理、解读和定位,做到形象准确地反映真实的史实;编辑、印刷出版《红色记忆 永放光芒——青原区红色标语撷英》宣传册;对红色标语进行展陈,全面反映青原区红色标语保存现状。

2019年,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红色标语保护利用现场推进会,印发《关于全面加强红色标语保护利用工作的通知》《江西省红色标语保护利用工作规范(试行)》,全省红色标语保护利用工作全面铺开。

复原展示,传承红色基因

政府在大力保护红色标语的同时,民间也紧锣密鼓地对珍贵文物进行保护。

近日,记者来到乐安县湖坪乡汉上村,86岁的王宗耀老人指着家里墙上的黄陂大捷红军漫画告诉记者,他家当年是红军驻地,共留下标语、漫画30多条(幅),多年来,他一直视为珍宝。年轻的时候,他教孩子们不能在墙上乱涂乱画,现在儿孙都在外地,他选择在家坚守保护。

为了让红色标语永不褪色,多年来,一代又一代像王宗耀一样的乐安儿女,用老区群众当年支持革命、支持红军一样朴素的感情,保护着红军给这片土地留下的宝贵遗产。

“通过瞻仰红军标语,我们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福建游客张先生观看了遍布在吉安市青原区乡间的红军标语后说。

“红色标语形象直观、内涵丰富,是极具说服力、感染力的爱国主义教材,烙印着党的理想信念和根本宗旨。我们把红色标语保护利用与主题教育结合起来,在传承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的前行力量。”青原区区委书记肖梓才告诉记者。

据了解,经有效保护后的红色标语所在旧址大都布置复原陈列,或设立非遗文化传习所,或开发为景点,已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研学旅游的重要场所。各地还从编辑出版、陈列展览、社会教育等方面入手,努力让红色标语“活”起来,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2019年12月14日,“于都县红军标语保护与利用”被评为“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优秀案例”,于都县博物馆对县域内遗存的苏区时期1720余条红色标语,进行数据采集和加固修复,并纳入精准扶贫土坯房改造及乡村振兴总体规划,融红色教育研学于乡村旅游,给游客带来新体验。他们在于都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旧址设立非遗文化传习所,现已成为当地民众特别愿意亲近的活动场所;他们还对中央红军第一军团军团部旧址、登贤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于北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进行复原陈列,成为红色文化现场教学点及重走长征路研学旅游兵站点和体验军民鱼水情的互动体验场所,吸引了一波又一波游客。

“沧桑不改红色印记,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丁新权告诉记者,红军标语是时代的符号,是历史的见证。他们将充分利用好这一宝贵资源,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让红色标语激发赣鄱大地新活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