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给儿子取名叫“隆冬”:要是我回不来,让他长大后当兵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何波 华山 责任编辑:李晶 2020-10-25 10:32:04

板栗树与“隆冬”

■何 波 华 山

徐金鑫绘

“只要我一息尚存,就一定让父亲的英魂得到安息。”退休后,朱隆冬加快寻亲步伐,数次北上南下寻访父亲朱德佑生前的老部队、老战友及相关烈士后代。

今年年初,在株洲军分区、株洲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及当地志愿者等帮助下,朱隆冬查询到父亲可能迁葬到朝鲜鱼隐山附近的金华郡九峰里志愿军烈士陵园。朱隆冬一度赶到丹东鸭绿江大桥,想去朝鲜祭奠父亲。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行程暂停,朱隆冬只能默默地从鸭绿江里灌了一瓶水带回老家。

从丹东返回时,朱隆冬在沈阳志愿军烈士陵园那面刻有19万多名烈士的英名墙上,终于找到了父亲的名字。他抚摸着父亲的名字,嚎啕大哭。那是朱隆冬第一次找到能够祭拜父亲的地方。

1969年朱隆冬从技校毕业后,参军去了辽宁。随接兵干部开往东北的路上,朱隆冬想起了父亲。“父亲当年走的也是这条路吗?”在部队,朱隆冬积极上进,勤学苦练,多次被记功授奖。1973年,朱隆冬退伍后,到株洲机务段工作。儿子18岁时那年,朱隆冬又把儿子也送进了部队。

朱隆冬用这样的方式,一次又一次触碰那个叫“父亲”的生命痕迹。如今将近70岁的他,从未见过父亲,唯一与父亲的联系是父亲走前种下的那棵板栗树以及父亲为他起的“朱隆冬”这个名字。

1951年,父亲朱德佑与同村的朱德武、朱德旺等人参加抗美援朝战争。部队开赴东北边境前,父亲和母亲何春娇在院里种了一棵板栗树。

当时,母亲已经怀孕,她日夜盼望父亲回来,一家三口能够团圆。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朱隆冬出生了。听说祖国慰问团将赴朝鲜慰问志愿军,母亲托人给父亲捎去口信,请父亲为儿子取个名字。

1953年5月,为了尽快促成停战谈判,志愿军发起夏季反击战役,父亲所在的部队负责攻下鱼隐山。当时,战斗异常激烈,敌我双方反复争夺,岩石被炸成黑粉,山头几乎被削平,阵地上到处是浓烟、焦土,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火药味……最终,鱼隐山阵地被胜利攻下,而父亲和朱德武等志愿军战士献出了生命。当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订。

一开始,部队的指导员以父亲的名义寄来书信,随信寄来的还有20元钱。母亲觉察到不对劲,开始四处打听父亲的下落。后来,有关部门上门告知父亲牺牲的消息,并送来父亲的遗物:一本沾血的笔记本,里面夹着一封信。其实,那不能算作信,只是从笔记本上撕下来的一页纸条,上面写着:“春娇,我们要出发了,去哪里还不知道,甭担心我。对了,我给儿子取名叫‘隆冬’……要是我回不来,让他长大后当兵……”

看完信后,母亲口吐鲜血,一头倒在炕上起不来了。

战后,与父亲同在一个连队的战友朱德旺退伍返乡。听他说,父亲重伤倒地后,面对蜂拥而上的敌军,毫不犹豫地再次冲向敌人……朱德旺说,他至死都无法忘记朱德佑扑向敌人的那一瞬间。

父亲走后,母亲总呆呆地一个人对着板栗树说话。

院里的板栗树渐渐长大,朱隆冬以前常躲在树的后面玩耍。再后来,板栗树已经长得很高了。年少的朱隆冬心里明白,这棵板栗树是父母合栽的,看着它,就像看到了父亲和母亲。

从丹东回来后,朱隆冬将鸭绿江水洒到母亲坟上。后来,他在板栗树下坐了很久,也像母亲当年一样,对着板栗树说了很久的话。

朱隆冬知道,60多年前长眠异国的父亲,一定也在远方看着他。等合适时候,朱隆冬想赶赴鱼隐山下父亲的安息地……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