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和武警部队部分全国三八红旗手风采录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邵龙飞、王晓玉、管 彤等 责任编辑:刘上靖 2022-03-09 07:11:51

强军路上,巾帼竞秀展英姿

——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全国三八红旗集体风采录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某中心——

集智攻关 不舍昼夜

■解放军报记者 邵龙飞 特约记者 王晓玉 管 彤

春和景明,柔暖的阳光透过实验室的窗户,映照出一群人忙碌的身影。这支大多由女性组成的队伍,就是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某中心科研人员。近年来,该中心为有效维护国家生物安全、捍卫人民生命健康,以生物安全领域的某技术研究为主要方向,立足基础前沿科研领域深耕细作,取得数项突破性进展。

她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奋斗,每一天都很难,但一年比一年容易;不奋斗,每一天都很容易,但一年比一年难。”该中心主任李爱玲说,中心文化墙上的这句话,既是自勉之语,也是这群干劲十足的科研女将的真实写照。

据李爱玲介绍,“5+2”“白加黑”是该中心科研人员的工作常态。研究员董方霆做完手术没多久,就脱掉病号服,换上白大褂,重返实验台;副研究员李卫平家庭负担较重,一个人照顾两个孩子和生病的母亲,却从未耽误工作……大家正是靠着这股拼劲韧劲,紧跟国家、军队重大战略需求集智攻关,宵衣旰食、不舍昼夜。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中心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在该中心,科研人员不仅个个是“拼命三郎”,而且团结得像一个人。副研究员李卫平撰写的论文被退回,其他研究员主动帮她修改,直至被某国际权威杂志接收;研究员夏晴处理医院送来的几百个血样,一时忙不过来,其他课题组的老师自发召集学生前来协助;副研究员王维娜在医院待产,研究员李慧艳指导自己的学生帮她完成实验;高级实验师韩秋颖身份发生转变后,依然爱岗敬业、任劳任怨,承担了大量基础性服务性工作……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该中心全面建设一年一个新台阶,某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考核验收,某重大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自主筹建的某实验室发展为国家级平台,累计为军内外单位提供检测近9万份次,先后培养出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5位国家杰出青年、3位国家优秀青年、5位军队科技领军和学科拔尖人才。

如今,该中心已逐渐具备原始创新能力,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实现了从常规技术服务到承担国家和军队重大使命任务的转型。

“坐得住冷板凳,冲得到最前线,她们的努力与奉献难以被计量。”这是一位院士对该中心女科研人员的评价。

披星戴月,牢记初心使命;披荆斩棘,尽显巾帼风采。在攀登生物医学高峰的征途中,她们将续写新的奋斗故事。

该中心女科研人员合影。 张宗航摄

95848部队70分队2排6班——

特战女兵雷霆出击

■杨越旺 解放军报记者 李建文

演练中,特战女兵交替掩护前进。 杨越旺摄

鄂北腹地,新年开训当天,大雪纷扬。95848部队70分队2排6班的特战女兵全副武装,雷霆出击。

“砰砰砰……”抬枪,扣动扳机,5发子弹呼啸而出,下士魏嘉宝快速完成击发,远处的钢板靶当当作响。“50环!”报靶声传来,魏嘉宝嘴角微微上扬。

此时,又是一声脆响,一枚子弹精准打在匕首的刀刃上。寻声环顾,只见一个雪堆旁,趴着狙击手魏月瑶。她确认击中目标后,转头消失在丛林深处。

与魏嘉宝、魏月瑶两人略显内向不同,机枪手袁秀芬的性格就像她手里那把吐着火舌的轻机枪。枪声刚停,她就兴奋地朝身边的男队员大喊:“你输了,快把我的战利品准备好。”

看到她的成绩,男队员们心服口服:6发子弹3次点射,弹着点相隔不过一指。“能把机枪打成这样,真不愧是‘神枪手’!”

偶尔给枯燥的训练生活添点调味剂,并不会让6班女兵分心。她们清楚地知道,要想成为战场上所向披靡的战士,就必须在枯燥的训练中沉淀,经受住训练场上的无数次摔打。

高空跳翼伞,被视为空降部队的“入场券”。上等兵石莉鑫是去年刚入队的队员,她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高空跳翼伞。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第一次实跳,由于操作不当,石莉鑫落地时不慎崴伤了脚。见保障人员围拢过来,她赶紧起身,装作若无其事地整理伞具。她心中非常清楚,一旦被发现受伤,她就可能失去成为特战女兵的机会。

于是,接下来的日子里,石莉鑫每天强忍着疼痛坚持训练,直到通过所有课目考核。当考核组宣布她成为一名合格的女子特战队员时,这个坚强的女孩眼眶里满是热泪。

石莉鑫的经历,只是6班女兵的缩影。去年的某次演习,6班整建制出动。暗夜,数千米高空,打开门的机舱内寒风猛灌,发动机的噪音嘈杂无比,信号灯频频闪烁。“我是雷神,神兵天降九天来。我是闪电,霹雳一声震四海……”女兵们脸涨得通红,大声吼唱队歌为自己鼓劲加油。

“跳!”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女兵们奋力跃出舱门,消失在无边的黑夜里。成功着陆后,她们迅速展开战术队形,向指定目标隐蔽搜索前进,最终圆满完成了上级赋予的突击任务。

作为空军唯一一支女子特战小队,近年来,她们上海岛、穿森林、战戈壁,人人熟练掌握多种地域跳伞、多种武器特种射击、直升机索降、特种爆破、特种驾驶等30余项专业技能,已具备整建制跨昼夜实施远程精准渗透打击能力。

因完成工作任务突出,6班荣立集体二等功,先后有5人荣立三等功。

69260部队74分队——

铿锵玫瑰绽放高原

■孙佳辉 解放军报记者 钱晓虎 特约记者 黄宗兴

向党旗宣誓。 宋石磊摄

高原驻训场风雪交加,4名女子导弹兵密切协同,熟练展开装备,正向一项新射击课题发起挑战。69260部队74分队指导员刘方园盯着雷达屏幕上的目标轨迹,脸上充满自信。

2018年,分队刚组建时,很多人怀疑:这些由话务员、传真员、卫生员转岗的女兵能驾驭导弹装备吗?这群平均年龄只有22岁的女兵用行动证明:男兵能做的,她们同样行!

从零开始,意味着更多的付出。女兵们拿出不服输的劲儿,白天勤学苦练,晚上加班加点……仅用6个月时间就实现了体能百分百合格、专业百分百良好,让所有人刮目相看。

导弹特种车辆不好驾驭,这个庞然大物谁看了都有些犯怵。列兵艾晶报名参加驾驶培训,身高1米6的她坐在战车驾驶室里,挂不上挡、握不住方向盘。不服输的她每天练习上百次蹬车、挂挡等动作,磨破皮就贴上创可贴接着练,终于拿到特种车辆驾驶资格证。

组建刚半年,这个分队的女兵就奉命到平原地区参加复杂电磁环境适应性训练。在高温高湿的天气里,她们每日铆在战车上,盯着雷达屏幕分析各型信号干扰特征,经常是眼睛红肿、浑身湿透。经过一个月的不懈努力,她们手绘电磁干扰图100余份,最终在红蓝对抗演练中取得佳绩。

2020年5月,该分队赴高原执行驻训任务,翻雪山、过达坂、穿冰河,长途机动2800多公里。面对强烈的紫外线和严重的高原反应,女兵们没有一人退缩,反倒利用高原高寒条件开展战法训法研究,将分队战备等级转进时间大幅缩短。

去年,她们前往南疆某地参加演习。导演部临时赋予“尽远拦截”课题,女兵们沉稳应对,苦练实备。实弹射击那天,看着靶机应声坠落,大家激动相拥、喜极而泣。

该分队有不少官兵来自少数民族,女兵们用真心真情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先后5次下乡进村开展共建活动,7次慰问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维吾尔族女兵木克达斯编排的舞台剧《石榴花开》先后在社区、学校演出10余场。一次野外驻训结束后,当地群众自发为官兵献上洁白的哈达,藏族老人次仁卓杰拉着上士马晓萌的手恋恋不舍地说:“‘金珠玛米’为我们排忧解难,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吉祥,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样。”

铿锵玫瑰绽放雪域边关。组建以来,该分队共有20余人荣获表彰奖励,5人次荣立三等功。

61623部队11分队——

做党忠诚可靠的传令兵

■张大鹏 张修山 解放军报记者 安普忠

该分队女兵正在值勤。 张修山摄

夜阑人静,喧嚣渐退。位于京城闹市的61623部队11分队值勤机房内,话务女兵们仍在一遍遍线路转接、一个个要素调试……为了做好某重要会议信息通信保障,她们正利用夜间日常话务转接量减少的宝贵时间,紧锣密鼓地进行最后准备。

“作为新时代的传令兵,我们常年负责国家、军队重大活动的电话转接,任务繁重、平战一致。”分队指导员于慧向记者介绍,这个由清一色女兵组成的群体,日夜值守在机台,多年来创造了处理话务数百万次无差错的骄人业绩。

铃响灯亮,接听来电,轻声应答,敲击键盘……云淡风轻间,领班员陈盈就完成了一次电话呼转。“千万不能小看一次简单的话务转接,其背后可能是一项重大决策、一道战斗命令。”这个在机台坚守19年的老话务员郑重地说,“官兵们把每一次值勤都当成第一次,始终做到精准高效、万无一失。”

畅饮瑞江红井水,四渡湍急赤水河,冒雪翻越夹金山,住过延安土窑洞,架起香山人工台……走进分队荣誉室,一张张老照片、一项项荣誉,记录了一茬茬官兵铁心向党,一路追随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光荣历程。

“永远做党忠诚可靠的传令兵,是连队历久弥新的政治本色和生命底色。”讲解员梁莉莉对记者说,无论工作任务如何拓展、官兵成分如何变化、技术装备如何换代,连队始终做到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近年来,随着军队改革调整不断深化,分队在业务整合过程中不断向技术手段多元化、保障范围扩大化转变。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官兵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完善用户动态和相关资料信息,针对不同用户群体开展分层、分类、分台精细化服务,个性化制订近百份保障方案。

作为一名老话务员,61623部队副政治委员何静说:“几十年过去,变的是保障方式,不变的是我们高效优质的服务保障,一茬茬话务员用万无一失的业绩不断擦亮忠诚传令兵的名片。”

长时间高度紧张的值勤,容易导致话务员身体疲劳,出现反应变慢的情况。为了确保任何情况下都通得快、通得准,她们就在训练中设置线路阻断、噪声干扰等情况,锤炼官兵心理素质和业务能力。

近几年,通过不断以实战为背景模拟构设危局险情,在无依托条件下组织紧急演练,以重大任务为牵引带动本领升级,分队培养出一批胜战尖兵,每年处理话务几万件无一差错。

深夜,当人们已经进入梦乡,该分队模拟训练机房里依旧灯火通明。记者看到,见习话务员们正在利用上级自主研发的“智能小军”系统进行人机交互对话训练,努力提升自身抗干扰水平。

75620部队69分队3排——

从仪仗兵到装甲步兵

■孟垂云 解放军报记者 陈典宏

执行仪仗任务。 易定摄

初春清晨,霞光万丈。75620部队军营,大地染金。

操场上,69分队3排的女兵们,身着礼宾服、头戴卷檐帽,正步伐铿锵地进行队列训练。

走正步踢腿带风、落地砸坑,百米不偏分毫,百步不差分秒……这群平均年龄20岁出头的女兵,一次次以精湛的仪仗动作和良好的作风形象,成为香江之畔一道靓丽风景线。

今年春节前夕,一场令人瞩目的升国旗仪式在某军用码头举行。参加仪式的该排女兵们,纵看一个人、侧看一条线,动作有力、英姿飒爽,护卫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新闻一经发布,点击量突破1.2亿次,网民纷纷点赞留言:“仪仗女兵,真棒!”

这并不是她们第一次亮相,但她们的每一次亮相都引来无数喝彩。然而,光彩夺目的背后,是女兵们默默地坚持和付出。

训练场上,这些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兵,向反复要标准、用汗水换成效。军姿训练,每人头顶军帽练平衡、顶着烈日练眼神,背着十字架站立4小时不倒、嘴里咬着筷子一上午不松;踢腿训练,每人绑着沙袋练负重、拉着绳子练速度,每天练习上千次;劈枪训练,7斤半的礼宾枪一端就是大半天,胯部被枪托磕得青一块紫一块,晚上睡觉常常疼得翻不了身。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们练就了令人惊叹的硬功夫:炎炎烈日下,凛冽寒风中,她们可以纹丝不动站立3个小时以上,行注目礼3分钟不眨眼,且表情神采奕奕、端庄得体。

亮相即精彩,出场即震撼。组建6年来,该排女兵们先后圆满完成香港回归20周年庆典、国际军乐汇演等近百次仪仗任务,成为当之无愧的“铿锵玫瑰”。

部队调整改革后,这支声名远播的女子仪仗排,被编入荣誉连队,成为装甲步兵,但仪仗任务仍由她们担负。面对陌生的专业和新的挑战,女兵们立下铮铮誓言:“英姿飒爽仪仗兵,沙场称雄‘霸王花’!”

练!练!练!女兵们又一次拿出了队列训练时的那股拼劲。专业训练,她们请教经验丰富的老班长,全旅的专业训练尖子几乎被问了个遍;据枪不稳,她们通过枪口挂水壶、垒弹壳的方式进行强化;体能训练,她们负重练长跑,每天一个5公里……她们一次次刷新着自己的成绩,一个个实现华丽蜕变。

从仪仗兵到装甲步兵,这群女兵用青春最美的芳华,书写了军旅人生浓墨重彩的一笔。近年来,这个排军事体育训练成绩始终保持全优,5人通过特三级考核,35人次被评为训练尖子、技术能手,4个课目打破旅队纪录。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