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要有“金手指”!军报这篇文章有意思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向贤彪 责任编辑:乔楠楠 2019-02-15 23:06:29

20世纪30年代初,蔡元培应邀为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读书指导》第一辑作序,开篇就以“点石成金”的故事来说明读书方法的重要性。他说,那位穷人不要“金子”而要吕洞宾金手指的态度,在“为道日损”的道教上固然大失所望,但在“为学日益”的科学上是最不可少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也!”

在我国,古人把阅读当作一种习惯、一种享受,是人应该毕生追求的一种境界。明代诗人于谦在《观书》一诗中写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阅读不能有太多的功利,它是心灵的一种需要,是充实生活、引导灵魂前行的一种方式。以这种心境阅读,如同煲汤,煲出精华;如同熏艾,熏除疾病;如同品茗,品出回甘,渐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佳境。此时,自有一股“书香”扑面而来,直抵心灵、浸润灵魂。除古人说的学养学养,以学为养,养生养神养心外,还可养精神养品质养灵魂,以修养身心,陶冶情操,提升境界。

蔡元培在为读书人指点迷津的同时,还为我们介绍了两则读书的方法。一是取材的读法,读了一本书,把我们所需要的材料取得了。就是著这本书的人,还著了许多别的书,可以不问;著书人的品性与行为,也或可以不问。一是尚友的读法,读了一个人的著作,觉得是他人格的表现,于是不能不考究他的生平了。这两种方法,前者为“点状”读书法,后者为“面状”读书法,或曰“线状”读书法,都是可供我们借鉴的。尤其是后一种方法,把精读的文章或书籍作为出发点,然后向四面八方延伸开来,由精读一篇文章带读许多书,有效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更需要我们躬身实践。读书只有泛览百家、博采众长,不安于“在一块草地上赏花”,才能有所专攻、善于总结,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有所建树。

信息时代,各种新知识、新观念层出不穷,我们需要一定的浅阅读,掌握必要的信息,但不能将此代替深阅读。深阅读应该是什么?就是系统地读与我们职业相关的专业书籍,读为我们奠定人文基础的哲学、历史、文学等领域里的经典原著,读我们业余爱好中某个领域的专门知识……这个世界上,事业上有建树、学问上有造诣的人都不是以浅显的知识为支撑的。深阅读能让我们的科学价值观真正树立起来,专业领域的知识形成系统,思维更加开阔更有深度。有定评的经典作品经过时间的筛选,一定有着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内容,高尚的品格,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达到的峰巅。一个人能够获得更大的能量,取得更多的成就,很大程度决定于对经典的深阅读。

在读书问题上,曾听人讲过两件历史趣事,一是康德时代,德国一些贵妇人虽然不一定真正读懂康德的书,却一定要在床头摆放《纯粹理性批判》《形而上学导论》等书以为时尚,显示与自己高贵身份相符的高雅品位。二是有一条哲学小道,谢林、黑格尔等学人们每天清晨或傍晚散步,碰面打招呼的第一句话是:“你今天又哲学了吗?”更多的是:“你今天又读书思考了吗?”如何读书,可能有许多具体方法,但最根本、最管用的方法莫过于独立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国古代曾有不少迂夫子,虽然读书破万卷,但并没有真学问,只会重复别人的东西。原因之一就是不善于用脑子思考,被人讥之为“书囊”“书橱”“书虫”。从阅读中见出疑问,在求知中注重思考,对书的内容作创造性思考,在他人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力求更为贴近客观的道理,引出自己的见识,并用之于实践。读书读到这个份儿上才如哲学家冯友兰所说的,“是在用脑子读书,而不只是用眼睛读书”,并进入“把死书读活,使书为我所用”的境界。如此,我们不仅能享受获取真知的快乐,而且可使我们活得更加丰富与智慧,人生也因此更加精彩。

美国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斯有言:“种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行为;种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种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种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以这样说,今日的你是过去习惯的结果,今日的习惯将是你明日的命运。凡事同理,读书也如此。只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点石成金”,真正把读书变成通向进步和成功的阶梯。

(解放军报·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