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企业家精神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潘娣 责任编辑:李庆桐 2021-12-06 06:53:30

唯改革者进 唯创新者强

■解放军报记者 潘 娣

要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

——习近平

图①:罗阳在辽宁舰上。网络图片 图②:我国新型农业植物保护无人机。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摄 图③: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东佛山某企业开足马力加大医用防护服供给。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摄 图④:复兴号列车行驶在西藏拉林铁路上。新华社记者 觉 果摄 图⑤:山东青岛依托商圈打造爱国拥军商业街。王宾骆摄

“新中国第一个喝可乐的男孩怎么样了?”

近日,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的一张照片有了答案:一对父子相依坐在沙发上,手上拿着、身边放着的,是两瓶国产品牌的饮料。父亲黑建涛是一家投资咨询公司的创始人,手中举着一本《时间的力量:改革开放40年影像记》,封面正是40多年前的自己。

1979年,一位外国摄影师的镜头定格了这幅画面:身穿绿军装的黑建涛站在长城上,一手插兜,一手举着红色罐装的可口可乐。这张被命名为《红色中国的第一罐可乐》的照片,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生动注脚。

从“洋汽水”到国产饮料,国货的崛起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中国制造”“中国速度”“中国品牌”走进生活、走向世界的背后,是一代代企业家的守正与创新。

一位中国的企业家曾问:“我的父亲是行政官员,我的母亲是锡伯族,我也没有受过商业训练。那么,我以及我们这代人的企业家基因是从哪里继承的?”

答案,涌动在中国这艘巨轮向前航行的历史浪花中。

无数个重要的历史时刻,一代代企业家如同一朵朵与波澜壮阔相遇的浪花,汇聚成推动巨轮前行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跟共产党走,走社会主义道路”

“今天,歼-15战机再次为你轰鸣。”

11月25日,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厂区,数架战机自跑道尽头翱翔而起,从公司原董事长、歼-15舰载战斗机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的雕像上方轰鸣而过,冲向苍穹。

9年前的这一天,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顺利返航。大连港的一片欢庆声中,罗阳的生命却进入倒计时。

此前一天,我国第一代舰载机歼-15成功降落在辽宁舰上,中国航母发展迎来历史性突破。从接到任务那天起,罗阳和他的团队每天加班加点,创下新机研制提前18天总装下线、从设计发图到成功首飞仅用10个半月的奇迹。

对国家、对民族怀有崇高使命感和强烈责任感,把企业发展同国家繁荣、民族兴盛、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主动为国担当、为国分忧,罗阳用生命诠释了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爱国内涵。

1896年,《纽约时报》记者感慨于中国企业家迅速发展壮大了民族工业:“保守的中国正在觉醒。”提出“实业救国”主张的张謇、“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范旭东、号召“梦寐勿忘国家大难”的卢作孚……他们怀着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开办工厂,修建铁路,为振兴民族工商业作出重要贡献。

“企业营销无国界,企业家有祖国。”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从民族苦难与危亡中走出来的企业家,早已将个人命运、前途发展,与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紧紧结合在一起。

正如1955年,时任天津市工商业联合会秘书长的王光英将一面锦旗送给毛主席,上面写着:“听您话,跟党走”。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成立后,这6个字发展为“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行动纲领。

正如罗阳的工作记录本封底上,写着一行工整的大字:“航空报国不是一种荣誉,而是一种使命。”

“不改革创新,就没有出路”

1978年的中国与世界,像刚开始对话的陌路人,彼此之间遥远又新鲜。

也是自这一年起,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加速缩短,“敢为天下先”的一代企业家,成为破旧立新的开拓者。

一把剪刀,陈列在浙江省海盐县的一处陈列馆内。跨越数十年时光,锋锐不减当年。“改革先锋”、原海盐衬衫总厂厂长步鑫生用这把剪刀“剪开”了中国城镇企业改革的帷幕。

20世纪70年代末,出生于裁缝世家的步鑫生出任海盐衬衫总厂副厂长。全厂年利润只有5000元,发不出老职工的退休金……

“不改革创新,就没有出路。”当时,关于民营企业家年广久和陈志雄“雇用8人以上帮工算不算违法”的争论还未停止,步鑫生就大胆在工厂推行计件工资,上不封顶,下不保底,打破“吃大锅饭”的分配模式,在企业生产经营、内部管理、劳动用工、分配制度等方面展开大刀阔斧的改革。

随后,步鑫生提出的“人无我有,人有我创,人赶我转”口号迅速传遍全国,成为许多企业挂在厂内的标语和秉持的企业精神,成为那个时代改革创新的榜样。

改革开放之初,步鑫生们寻找的“出路”是破除计划的桎梏,实现生产力的极大解放。进入新时代,聆听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长的新一代企业家,将目光投向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将“中国创造”的崭新名片铭刻在“国之重器”上。

伴着一声响亮的汽笛,一袭国槐绿涂装的“复兴号”动车组列车缓缓驶出西藏拉萨火车站。高寒缺氧的世界屋脊,从此拥有了世界一流的铁路交通。

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再到电力机车,从绿皮火车到“和谐号”再到“复兴号”,“复兴号”高速列车研制的主持者、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孙永才,见证了我国铁路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巨大跨越。而他在童年时期,对火车的记忆还仅仅停留在电影画面里。

2008年,时任中国北车总工程师的孙永才,在新一代CRH380高速动车组研制中提出“协同创新”的设计理念。25所重点高校、11所一流科研院所、51家国家级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以及上万名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了高铁研发的“国家队”。

2014年,历经503项仿真计算、5278项地面试验、2362项线路试验,“复兴号”惊艳亮相,成为“中国速度”的“金名片”。

“大疫当前,百业艰难,但危中有机,唯创新者胜。”刘庆峰所在的科大讯飞在语音识别领域深耕不辍,自主研发的自动语音转换和翻译装置即将亮相2022年北京冬奥会;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汪滔坚持“技术创新是发展命脉”,自主研发无人机各零部件,广泛应用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这些在创新中谋发展、挺立时代潮头的企业家豪言:“因为创新,未来,无所不能!”

“让企业创造的财富回归本源”

“我们超额兑现了作出的承诺!”

2020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在发言中表示,在疫情影响下,很多民营企业压力很大、困难不少。“作为老一代民营企业家,我要发挥好带头作用。新希望集团将新增300亿元投资、新增2万人就业。”

“只要社会有需求,我们可以调动所有供应链,什么都可以造。”

疫情暴发之初,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动员3万名工程师,调整50万平方米洁净厂房,建起1800条口罩生产线,200台熔喷布生产线。从中国车企到“全球最大口罩工厂”,从一无所有到口罩日产量达1亿只,比亚迪展现出“中国制造”的强大实力。

“亲人有难,我们这时候不站出来,更待何时?”因疫情导致航班中断滞留悉尼,全国“最美退役军人”、湖北炎黄集团董事长邝远平成立海外湖北社团合作联盟华人华侨抗疫协调小组,向78个国家的侨商侨社发出倡议,筹集100多吨、近千立方米的防护服、口罩、制氧机等急需医疗物资。

任何企业都存在于社会之中,都是社会的企业。福耀玻璃集团创始人曹德旺曾说:“我挣了那么多钱,最终只想让企业创造的财富回归本源,为社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2008年,南方遭遇罕见雨雪冰冻灾害,中国侨商投资企业协会捐出超过1亿元人民币善款;汶川特大地震,仅中央企业共捐款38.8亿元,捐物20.7亿元;今年,河南等地持续遭遇强降雨,企业捐赠的一笔笔救灾款和一车车物资,源源不断涌向受灾地区……中国慈善联合会发布《2020年度中国慈善捐赠报告》显示,2020年企业捐赠额占我国接受慈善捐赠总额的一半以上,年均增幅超过30%。

从一间小屋走出世界500强企业,从10余人的创业团队走出世界知名的企业家……40余年改革开放的经验证明,企业家精神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成为企业家精神生根发芽的沃土,释放出发展的巨大潜力。

从基建工程兵到优秀企业家

“祖国处处摆战场”

■沈远彪口述 李 静整理

“从南方到北方,从内地到边疆,艰苦奋斗,四海为家,祖国处处摆战场,艰难万险无阻挡……”这首《基建工程兵之歌》,我曾唱了多年。唱着这首歌,我从一名普通士兵提干;唱着这首歌,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是唱着这首歌,我在深圳就地转业,以全新身份投身国家建设发展的大潮。

1970年,我还不满17岁,从老家四川内江参军入伍,加入基建工程兵。就像歌里唱的那样,我跟随部队转战南北,先后参加了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甘肃酒泉钢铁厂、辽宁本溪钢铁厂、上海宝山钢铁厂的建设。在这期间,我从零开始学会了钳工、写工程简报、统计规划工程建设进度等,也为未来的创业打下基础。

1982年10月,在建设宝钢的基建工程兵支队司令部工作的我突然接到命令,带19个人组成干部排去参加广东深圳特区的开发建设。

毫不夸张地说,乘坐军列抵达后,见到深圳的第一眼,我的心凉了一半。军列停在罗湖的一处大煤场旁,随后一辆解放牌卡车把我们拉到一块代号为0.8的高地。一幢临时搭建的竹棚,就是我们这个干部排的“新家”。

竹棚的地上长着青绿的野草,我睡觉的床底下还有两堆没有风干的牛粪。两三天过去,棚子里的草枯萎泛黄,招来一群群蚊子,还经常见到老鼠和蛇从床脚窜过去。也许正是因为有过这样一段经历,转业之后我独立创办公司期间遇到的那些困难,相比之下都算不了什么。

集体转业后,我脱下穿了13年的军装。起初的确有些不舍,但很快就释然了。虽然营连排班的名称改成了总公司、分公司、工程队,但我们从事的工作并没有发生改变,只不过是换了一种身份投入到特区建设发展的大潮中去。

在那个时期,社会整体的发展、每个人的精神面貌,都呈现出拼搏向上、敢为人先的劲头。我曾供职的一家企业,仅用3年半时间,就从一家只有27人的小公司发展为拥有5700多名员工的大集团。后来,我辞职自主创业,开办了一家印章公司。从电脑刻制印章到电子印章,再到最新的区块链电子签章,每一步几乎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回头看创业走过的路,是军营教会我什么是执行力和团队意识,是部队锤炼的坚韧意志让我几经挫折后坚持下来。因此,我始终想为战友、为部队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公益活动的新“战场”再做出一番事业。

细细回想,集体转业已经过去快40年,当年的战友们和我一样也在慢慢变老,有些被诊断患有白内障等眼部疾病。为此,我和几名战友一起设立拓荒牛复明基金,联合当地眼科医院为患有眼部疾病的贫困战友提供帮助。资助对象除基建工程兵外,还包括1990年12月31日前来到深圳的早期建设者。今年3月,我还联合战友发起成立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退役军人关爱基金”。

说实话,之前我并没有参加什么公益项目的概念,只觉得自己是凭着本心为战友、为社会做点实事。现在有了公益组织这个专业的平台,我们有信心把公益事业做大做好,投入更多力量致敬“最可爱的人”。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