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队伍兵强马又壮

——上海市民防特种救援中心战“疫”侧记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作者: 程峥 责任编辑:张诗梦 2020-04-03 11:14

在上海,有一支偑戴CCAD(中国人民防空英文缩写)标志,哪里有危险就冲向哪里的队伍。他们就是上海市民防特种救援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虽然中心人员不穿军装,但24小时值班备勤,全天候参与应急行动。这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心骨干就带领大家冲到了防控一线……

防控一线练胆气

“回沪人员来自全国各地,跟他们接触中万一染上病毒怎么办?”“参与高速路口执勤确有一定风险,但我们这支队伍的职责就是战时应战、急时应急,所以首先不要害怕……”

这是中心小分队在参加疫情防控执勤中发生的一番对话。提问者是新入职的队员胡啸天,回答者是中心特救防护科科长、执勤小分队现场负责人胡长亮。

2月上旬,正是疫情蔓延扩散的严峻时期,在胡长亮等同志的提议下,中心主动请缨参加疫情防控执勤。“我们请缨上阵不是仅凭一腔热情。”中心党委副书记、小分队临时党支部书记于开洋介绍说,中心配备专业的照明设备,可保障夜间执勤;配备的无人机升空后,可进行喊话告知和防疫政策宣传……

既投入装备也投入人员。中心抽调科室骨干人员以及一线特救队员,组成一支22人的突击小分队,从2月13日开始,以挑灯夜战的方式参加沪渝高速G50汾湖检查站路口执勤工作。

少数新入职的队员,没有参加急难险重任务的经历,一开始还有这样那样的担心。对此,小分队骨干及时做好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工作。在骨干和老同志们的帮带下,他们逐渐消除了恐慌情绪,积极投入到一线执勤中。

“看到接受检查的人员对我们的工作报以肯定的微笑,心里很有成就感。”胡啸天说,他和几名新入职的同志很快进入了状态,感觉不把任务完成好,就对不起特救队员这一光荣称号!

天天“凯旋在子夜”

中心主任严慧栋介绍说,在组建突击队伍、参加路口执勤的过程中,许多同志都表现出很高的思想觉悟:特救防护科科员管勤武克服女儿一个人在家的困难,依然报名参加执勤。他说,女儿大了可以照顾自己,我是一名党员,应该先干单位的事;核化救援科科员冯涛的妻子是一名医护人员,天天奋战在抗疫一线,他自己也参加路口执勤,“抗疫夫妻档”一时传为美谈;特救防护科科员郭凯晔除了参加路口执勤工作,还利用休息时间,到上海火车站当起了疫情防控志愿者……

由于每天撤收时间基本都在车流量变小的凌晨左右,队员们就用一部电视剧的名字——“凯旋在子夜”概括执勤工作。在为期1个月的执勤任务中,不论是年近花甲的老同志,还是初出茅庐的小伙子,所有队员没有一人喊苦叫累,圆满完成了照明保障、政策宣传、体温检测、证件查验等任务。

“在高速路口参加执勤工作,只是中心抗疫工作的一部分。”严慧栋告诉笔者,自疫情发生以来,中心还参与处置全市灾害、事故30余起,出动人员100余人次,车辆60余台次。

宝剑锋从磨砺出

目前,中心共有人员44名,担负着上海市核化检测等紧急救援任务,全年实行24小时值班备勤。这支队伍的战斗力从何而来?

“首先这支队伍的门槛比较高。”严慧栋介绍说,中心人员需要在应急救援方面具备一技之长,而且从事核化检测工作的同志,还要懂得英文,因为很多化学药品的名字和药效说明都用英文标注。

加入这支队伍后,就要参加常态化训练。按照年度训练计划,特种救援业务培训、人防地下空间应急处置训练、志愿者队伍联训、军地联合演练等活动次第展开。

“我们的训练演练可不是赤手空拳。”胡长亮说,近年来,中心装备建设得到上海市民防办的大力支持,目前中心配有包括战时人防核化检测车、色谱质谱检测仪在内的各类检测器材,以及视频生命探测仪、无人机和保障水上、高空逃生的特种救援装备,让队员带着“金刚钻”去揽“瓷器活”。

中心创立于1990年1月。30多年来,中心坚持在用兵中练兵强兵,累计处置化学物质泄漏、煤气泄漏、交通事故、建筑物倒塌等各类灾害、事故1万余起,出色完成了汶川地震救援保障以及奥运会、世博会、中国进口博览会等系列重大活动的安保工作,先后获评“国家抗震救灾先进集体”“上海市反恐怖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成为上海市应急救援体系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对参与一线工作的同志,中心党委给予格外的关爱。在这次疫情防控中,中心不仅给上岗人员及时配发了个人防护用品,而且组织岗前培训,防护知识不过关不允许上岗,疲劳作战不允许上岗。考虑到参加高速路口执勤的队员直接返岗,没有作长时间的休整,下一步,中心将按照执勤天数给予执勤人员相应的调休假,以做到张弛有度,使大家始终保持充沛的体力精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