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半个世纪的接力——新疆军区某火力团50多年扶贫帮困维护民族团结记事

来源:新华社 作者:刘小红、陈明 责任编辑:乔楠楠 2020-07-11 21:04:28

跨越半个世纪的接力

——新疆军区某火力团50多年扶贫帮困维护民族团结记事

刘小红、陈明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勒县巴仁乡十六村,70多岁的维吾尔族大妈阿拉努尔家一面墙上,镜框里珍藏着她与新疆军区某火力团8任团长的合影。她还有个电话本,写着8任团长的电话。“我想念谁了,就给谁打电话。”

十六村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是多民族聚居区,风沙肆虐、土地沙化,曾是贫困县里有名的贫困村。

50多年来,火力团8任团长刘明申、任亚新、王凤林、魏江力、王登良、蒲继生、奚伟、苏志发接力扶贫,帮扶阿拉努尔大妈一家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

那年,还是战士的刘明申,看到阿拉努尔家贫困的情景,心里很不是滋味,主动挑起了照顾阿拉努尔一家的担子。从此,春播秋收、送药送衣……当年,他就帮阿拉努尔家实现粮食自给。乡亲们羡慕地说,阿拉努尔认了一个亲兄弟般的汉族兄弟。

当了团长,刘明申仍旧像过去一样帮助阿拉努尔一家。继任的7任团长也认下了这门“穷亲戚”,想方设法帮扶。

任亚新团长为阿拉努尔孩子奔波治病,送医送药。王凤林团长把棉花产量提高了3倍。魏江力团长带领官兵修建了干渠,解决了粮食灌溉困难,使小麦亩产达到800斤。王登良团长出资修建蔬菜大棚,当年阿拉努尔家就增收1万元。蒲继生团长带领官兵帮她家盖起了5间新平房,建了养鸡场。第七任团长奚伟又送来一批火鸡,扩大养殖规模。

“自从2017年担任团长,接过前任团长们的扶贫接力棒,我丝毫不敢懈怠。”第八任团长苏志发说。

8任团长,无论调走、转业或退休,无论相隔多远,担任的职务有多高,都一直惦记着阿拉努尔一家。

每每想起照顾自己的团长们,阿拉努尔一遍遍地给孙儿们讲:解放军的恩情,永远不能忘!每年果园里的杏子、葡萄、苹果等瓜果成熟了,她都要把第一筐送到部队,让官兵们尝尝鲜。

8任团长结对帮扶阿拉努尔家脱贫,是这个团助力十六村脱贫的一个缩影。

自刘明申团长起,团党委就与十六村结成帮扶对子。官兵带领各族群众改善村容村貌,完成改良土地、造林防沙等多项基础工程建设。

村民吃涝坝水,常引发疾病。1992年,团筹集资金8万多元,200多名官兵奋战3个月,开挖铺设6000多米供水管道,把自来水通到家家户户。

1993年,团出动官兵为村里铺设了一条宽6米、长15公里的柏油马路。5年后,又建成一条通往县城的柏油路。乡亲们为这条路取名“幸福路”。

经过3年多努力,官兵在1996年修筑了主干渠长2公里、支渠总长15公里的灌溉渠,使村里土地灌溉面积从不足200亩增加到4000亩。乡亲们把这条水渠称为“连心渠”。

2013年,火力团帮助村民发展商贸,机械修理、地毡挂饰、民族服装、电器维修等村办和个体企业也纷纷发展起来。

针对村民文化程度不高的实际,团里创办夜校。几年后,乡亲们学会了科学种田、科学养殖,钱袋子也鼓了起来。

火力团有一个传统:团党委常委各帮一户,连以上干部帮扶一名贫困生。团里还在村里修建巴仁乡第一所幼儿园。目前,村里学龄儿童入学率100%,累计有140名学生考上了大学。

50多年的持续帮建,十六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被评为全国“文明示范村”和自治区“奔小康文明示范村”,2018年整村脱贫。

“村民在村里挂起‘发展依靠共产党、致富感谢解放军’牌匾,表达对党和军队的真挚感情,这是人民群众对我们最好的褒奖!”团政委吴仕磊说。

(新华社乌鲁木齐7月11日电)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