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军而建因路而兴,“高原明珠”格尔木擦亮城市的国防名片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晏良 许凌康 王先锋 责任编辑:刘上靖 2021-05-26 06:59:15

“高原明珠”格尔木

格尔木驻军官兵在帮扶点同当地少年合影留念。李 磊摄

花园城、旅游城、盐湖城……提起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格尔木,人们脑海中常浮现出这些美称。如今知道的人并不多,这座位于祖国“聚宝盆”柴达木盆地中的美丽都市,最早因军而建、因路而兴。

“风雪千里青藏线,连接祖国西南边。”格尔木自20世纪50年代初由部队官兵建立起城市雏形后,就一直与国防建设密不可分,先后经历青藏公路、格尔木至拉萨输油管线、青藏铁路等多项军民两用工程建设,至今仍是青藏公路、青藏铁路的咽喉重镇,是通往青藏高原的物资集散地。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回首半个多世纪,昆仑山脚下的格尔木,宛如一颗璀璨明珠,闪耀在历史深处,又带着深厚的国防情怀,续写新时代的精彩篇章。

这是穿过湿地的一段青藏铁路。觉 果摄

进军西藏的补给之城

“格尔木”为蒙古语音译,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地处青海省西部、青藏高原腹地,总面积近12万平方公里。境内有长江源头、万丈盐桥、雪山冰川、昆仑雪景、瀚海日出、沙漠森林等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然而,说起这座城市最值得一看的景点,久居格尔木的居民会有同一个答案:将军楼公园。

坐落在格尔木市西北郊的将军楼公园,占地面积不大,院内是青藏公路建设指挥部旧址,也称将军楼。这是一幢二层的小砖楼,是格尔木城市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慕生忠将军曾生活办公的地方。

如果是远道而来的游客,或许会感到疑惑:将军楼从外观看毫不起眼,为何会被当地人如此看重?

因为,它是千里戈壁上矗立起的第一座楼房,见证了格尔木的从无到有。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格尔木只是一个模糊的地域概念。直到1954年建政之前,格尔木在地图上还被写成“噶尔穆”,用来标识昆仑山北麓这片没有居民点的荒滩。

1953年初,西藏军民粮食告急,中共中央西北局成立西藏运输总队,总部设在青海的香日德,派遣原西北军区进藏部队政委慕生忠任运输总队政委,从甘肃、宁夏等地紧急收购骆驼2.8万余峰,招募驼工数千人,担负向西藏运输粮食物资的任务。

让人没想到的是,当这些驼工陆续返回香日德后,手里只剩下牵骆驼的缰绳。高原严酷的自然条件,夺走了那些骆驼的生命。

要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急需修建一条从青海进藏的公路。修建公路前,慕生忠意识到,从青海香日德到西藏拉萨,多为人迹罕至的无人区,筑路大军的物资补给需要保障,应先修建一座物资补给站。

1953年秋,西藏运输总队的开拓者们来到戈壁荒原格尔木,在这里设立了进藏沿线的第一个转运站。他们在茫茫戈壁滩上扎下6顶帐篷,为了防御野狼的袭击,又绕着帐篷垒起两米多高的围墙,这便是格尔木最初的建筑。

开拓者们还采取灌水洗盐碱、挖走沙石换新土的方法,艰难地在荒无人烟的盐碱地上,种活了一片柳树林。当时的格尔木没有一处地名,慕生忠将军提笔在一块木板上写下“望柳庄”,立在青藏公路建设指挥部帐篷前的盐碱戈壁上。

1954年5月11日,青藏公路格尔木至拉萨段破土动工。1200多名官兵和民工,在纳赤台、昆仑山口、楚玛尔河两岸摆开修路的“战场”。

与此同时,北线筑路大军从敦煌出发,翻过祁连山,越过百里盐湖,目标直指格尔木。

随着青藏公路的动工修建,格尔木后勤基地的建设也提上日程,并由此奠定了格尔木这座城市的雏形。

1964年8月3日出版的北京版《大公报》在头版头条刊发《昆仑山下的新城——格尔木》,文中写道:“十年前还是芦草丛和黄羊、野兔出没的格尔木,今天已经成为了青海省一座繁荣的城市。”

如今,“望柳庄”已从青藏公路建设指挥部变迁为城市居民区,它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诞生、这片土地的变迁。今天的格尔木已成为祖国西部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

将军楼公园内的青藏公路建设指挥部旧址。资料图片

军民共建的同心之城

与许多城市在发展建设过程中预留国防接口、嵌入国防元素不同,格尔木从建城之始,就是一座军营、一座兵城,至今城内依然随处可见迷彩身影、国防设施。可以说,是国防需求催生了这座城市,是军民共同建设了这座城市。

青藏公路通车之初,在格尔木工作的干部职工绝大多数是复转军人。在部队的动员下,大家纷纷把家人接到格尔木,他们也成为格尔木市的第一代市民。

这些开拓者、建设者们修建房屋、平整街道,组建运输站、工厂、车队、医院、学校、剧团,栽种树木、开办农场,拉开了戈壁新城拓荒建设的序幕。

1956年4月,陈毅元帅率慰问团赴西藏访问,随行的1名文工团演员在沿线兵站慰问演出时,因高原反应壮烈牺牲。这件事让陈毅和陪同的军队领导意识到:这里需要抓紧建一座医院。

1956年7月,西北军区第二门诊部从西安迁往格尔木。后来,上级又分来大批人马,戈壁滩上一夜间布满了帐篷,建成格尔木第一所医院。

60多年来,格尔木军民修建了第一代营房、挖出了第一条水渠、建起第一座砖窑……一砖一瓦建起这座新城。

城市建设初具雏形后,格尔木军民又先后参与格尔木至拉萨输油管线、青藏铁路建设,我军数万名官兵从祖国大江南北接令开进“生命禁区”,同时也为格尔木城市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1982年,年逾古稀的慕生忠将军故地重游。目睹当年洒下辛勤汗水的格尔木旧貌换新颜,他心情激动,挥笔题诗:

“过去一片荒野,现已杨柳成荫。

帐篷难得再见,繁华戈壁新城。

不是人民双手,哪得蜃楼重现。”

近年来,格尔木经济高速发展,成为国家级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核心区、“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全国陆港型物流承载城市,同时保持国防城的本色,继续为国防建设添砖加瓦。

武警青海总队执勤支队官兵在青藏铁路沿线巡逻执勤。杨 浩摄

花园之城的国防底色

漫步格尔木街头,会发现征兵广告灯箱遍布市区核心商业区的“黄金地段”,引人注目。不只看重经济效益,更关注“国防指数”,是这座新型花园城市一以贯之的城市底色。

如果将目光转向八一东路001号,会发现这个带有明显军味的地址,是格尔木市政府所在地。近年来,格尔木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坚持下好支援国防建设的“先手棋”。

——2014年,格尔木市政府无偿划拨500余亩土地用于部队高原适应性训练基地建设。

——2016年,瞄着打仗拥军、盯着战场支前,格尔木市相关科研单位和部门为部队解决战备执勤、高原训练、装备保障等方面的难题20余个,并积极为驻军和驻训部队开展专业培训。

——2017年,市教育部门安排10所教学质量高的学校保障军人子女入学就读。

——2019年,格尔木市召开技术研讨会,政府部门和技术厂家主动与军工单位对接,搭建军地合作平台……

如今,格尔木市已成为青海省第二大城市,连续9次被表彰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有人评价,格尔木人对国防建设的支持,无需赘言、无以复加。

的确,作为一座因军而建的城市,国防精神已根植于这座高原城市的血脉中。

“我们的帐篷扎到哪里,哪里就是格尔木,我们不走了,我们要做格尔木的第一代人。我们喜欢城市,更喜欢自己亲手建起来的城市,我们要在这里建一座花园般的城市。”一代又一代格尔木人铭记着慕生忠将军的话。

慕生忠将军在格尔木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被一代又一代城市建设者传承下来,并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发扬光大。

正如一次世界华文媒体青海海西行活动中,一位媒体代表所言:

一条路,是一条天路,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

一幢楼,是一段历史,从此不再孤单,也不再寂寞。

一座城,是一个枢纽,从此点亮希望,昭示未来。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