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如铁,如何化成她陪伴30年的“绕指柔”?

来源:国防部网 作者:李景璇 黄攀越 责任编辑:乔楠楠 2019-02-03 18:01:02

【新春走军营·记者在战位】

雄关如铁,如何化成她陪伴30年的“绕指柔”?

中国军网记者李景璇 黄攀越

友谊关前。资料图

祖国西南,边陲小镇,雄关之下。

近日,“新春走军营▪记者在战位”采访分队来到位于中越两国边境口岸的广西凭祥市,与武警凭祥中队的战士们一起赴友谊关执行巡逻任务。

在巡逻分队中,记者行进在最后一个。战士们脚步很轻,仿佛怕惊醒了这里沉睡一百多年的民族先烈;战士们昂首挺胸,高大挺拔的身躯成为雄关前的又一道“风景线”。

因是寒冬,友谊关前的游人很少。三三两两,或以雄关为背景拍照留念,或爬上雄关旁的山脊眺望远方,很惬意也很悠闲。在这些游人中,有一位大娘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她个子不高,头发有些花白,穿着挺朴素,大约五六十岁的样子。看到战士们列队而来,大娘的眼神就一直没有离开过。这种眼神,不是当过兵的人可能体会不到。当巡逻分队从大娘身边走过时,排头兵郑重地敬了一个军礼。

一定有故事!巡逻结束回到营区后,记者赶紧拉住了一起参加这次巡逻的中队机动班班长桂志坤,向他问了起来。

听完记者的疑问,桂班长嘿嘿一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那位大娘可是我们这里的名人。你可能马上就会再见到她。”

夜色逐渐沉了,在金鸡山下的这座静谧营院里,记者带着一丝期望安然入眠。

第二天一大早,记者被战士们出操声唤起。在战士们休息间隙,记者突然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是昨天在友谊关前碰到的那位大娘!

大娘正和两三个战士攀谈着。记者走上前去,想听听他们在聊什么。经过介绍,原来这位大娘是武警凭祥中队老中队长陆远明的家属莫翠娥。

短暂的休息结束了,战士们又开始了训练。利用这个空档,莫翠娥老嫂子在营房大榕树下和记者聊了起来。

老中队长陆远明与家属莫翠娥。记者翻拍

1980年,莫翠娥随军来到了广西凭祥。那个时候,丈夫刚刚担任副中队长,她与中队官兵是同龄人。在老家的时候,莫翠娥当过一段时间的文化站广播员,心思细腻,战友们遇到困难或者心里有什么坎都挺愿意和她交流的。“做一名军嫂是件荣耀的事。当中队战士热情地喊我‘嫂子’的时候,我的心里总会涌上一股暖流。”莫翠娥笑着告诉记者。

老中队长陆远明与中队战友合影。记者翻拍

这样平静而快乐的日子一过就是30年。春去秋来,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军嫂莫翠娥也是送走了一批老班长,又迎来一批新战友。到了2012年,莫翠娥的丈夫因病去世。“虽然老陆的病断断续续也有七八年了,但到现在还是有些接受不了……”说到这里,莫翠娥的眼圈红了。看得出来,夫妻俩感情真的很深。

前几年,莫翠娥的一对儿女也都在广西南宁成家立业。看到妈妈一个人在凭祥,孝顺的女儿几次叫她去和他们一起住。但在莫翠娥的内心深处,她已经完全割舍不下这个地方了。

陆远明、莫翠娥一家。记者翻拍

中队家属楼就在营区旁边。早上,来营区转转是莫翠娥一直坚持的事情。每天早饭前后,队里有十几分钟的小憩时间,如果战士们不忙,莫翠娥都会和他们聊聊天,说说话。有的时候战士们训练忙,她就过来转一圈,或者在营区门外看一看,然后安心离开。

“现在的年龄,我已经不再是‘嫂子’了,现在他们很多都要叫我阿婆了。”莫翠娥轻轻笑道。

这不,前两天,有个叫李育斌的上士找到了莫翠娥。“老嫂子,我现在特别纠结,我在想要不要退伍离开部队,因为我马上要结婚了,家里人怕小家庭受到影响。”

莫翠娥说,当时她一听就有点着急了,马上和他讲:“孩子啊,不要离开部队。你现在已经是这里数一数二的优秀士官了,在中队待了这么久,为什么不在这里继续发挥作用呢?不如再干几年,再多积累点经验。”

李育斌稍微思索了一下,很直白地问她:“为什么您的儿子只当了两年兵,你却同意他离开部队?”莫翠娥告诉他,那是因为阿桦大学没有毕业就去当兵,按照规定需要完成学业。“但是你已经大学毕业了,并且从一期士官、二期士官一直努力奋斗到今天,怎么能在这个时候主动放弃。”

凭祥中队官兵在交流学习体会。记者黄攀越摄

在莫翠娥看来,中队的这些战士,每一个孩子都是母亲手心里的宝。他们远离家乡,用热血青春驻守这片土地,作为军属、也作为长辈,她有义务去关爱他们。因为在她眼中,他们和自己亲生的一双儿女无异。

莫翠娥告诉记者,儿子陆桦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他的爸爸是一位武警警官,儿子很乖也不用她过多操心。上了小学后,阿桦开始有了课业压力。因为莫翠娥从小在农村长大,书读得不多,辅导起来挺费劲。那时,莫翠娥也会偶尔抱怨一下丈夫:你是警校毕业的,有文化,营区离家又这么近,怎么还抽不出一点时间来给儿子辅导功课?可是,每次儿子都会跟她说,妈妈,爸爸是有很重要的工作要去完成,你不要生气,他要去抓大坏蛋。儿子这么一说,莫翠娥也一下没了脾气。

比起儿子来,莫翠娥感觉自己对女儿陆元吉的关注就更少了。莫翠娥年轻的时候是个非常要强的女人,种地插秧不能输给男社员;在广播站播音念稿子,也是每天早上4点钟就爬起来,走上10几里路去公社。在她的观念里,女孩要让别人看得起,必须要特别自立自强。因此,元吉12岁上初中时,莫翠娥就让她自己一个人去很远的城市读书。后来元吉考上了北京的大学,也是自己坐着火车去的。

现在,随着岁数越来越大,莫翠娥也会追忆一下以前的那些事。在她看来,自己对两个孩子的关注和关爱是缺乏的,这是她的一个遗憾。现在儿女都不在身边,中队的这些战士就成了她的“孩子”,成为她精神的寄托。同样,这些孩子们在生活中也时常帮助她。有时,莫翠娥早晨没出现在营区门口,还会有战士问她身体是不是还好,家里有没有出什么事情。

采访最后,莫翠娥告诉记者,她本无意来到这个边陲小镇,但因为家庭、因为爱人,她已经在这里度过了一万多个日夜。从自己的丈夫到这些可爱的战友,他们为莫翠娥撑起了半边天。她与这支队伍的感情,真的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所以,我会一直陪着这支队伍、这些战士走下去。”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