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备战打仗课题,921支队提交777种求解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王握文 王微粒 李莉 责任编辑:丁杨 2019-04-11 09:36:40

站上讲台,面对来自各军种、战区联合训练部门的领导、参谋、工程师以及院校专家侃侃而谈,讲解对备战打仗课题的研究成果……回想这一场景,25岁的国防科技大学在读博士生夏博远至今仍“佩服当时自己的勇气”。

1月22日那天,他确实做到了。这一天,全军第二届军事建模竞赛成果交流会在国防科技大学举行。作为竞赛特等奖获得者,夏博远用一篇简短的科技论文,为一个困扰部队多年的难题——演训数据建模分析与评估,提供了优秀的解决方案。

成果交流会的会场不大,仅能容纳百余人,但座无虚席。夏博远对这个方案的讲解,赢得了一片赞叹。

夏博远带来的方案,只是此次军事建模竞赛中选手提供的众多方案之一。在这场由军委训练管理部发起、军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办、国防科技大学系统工程学院协办的竞赛活动中,全军共有921支队伍围绕3个备战打仗课题,通过定量化分析建模求解,提交了777种解决方案。

这些解决方案,求解的是部队备战打仗过程中面临的真实难题,求解的也是科研服务战斗力的现实问题。

空降兵某旅干部参加竞赛。何三元 摄

每道赛题都是备战打仗的真实难题

对赛题的研究,本身也成了一道研究备战打仗的课题

令夏博远“一战成名”的那道赛题,是国防科技大学刘丽华副教授从部队带回来的。

说起这道题,刘丽华禁不住聊起西部战区某部作战数据室主任吴锋和他的战友。她觉得吴锋颇有些电视剧《突出重围》中师长“常麻杆”的精神,“真的很拼,也真的很不容易”。

多年前,为采集部队演训效果评估的数据,吴锋和战友自购元器件,研发了数据采集仪。部队演训时,他每天总是一大早赶在部队出发之前,把数据采集仪装上战车,晚上等部队演训结束再把采集仪收回,导出数据,分析处理。

然而,由于缺乏好的模型和算法,吴锋和战友费尽周折采集的数据只能简单处理,很难反映部队真实的演训效果,“就像是费尽千辛万苦从山里采来了食材,却没有好的厨师和合适的烹调方法”。

即便如此,他的团队在演训中依然“抢手”,不少单位希望通过效果评估为练兵备战提供科学和精确的指导。

去年5月,刘丽华到西部战区调研,了解到了吴锋面临的困境。

两个月后,全军军事建模竞赛开始征集命题线索,刘丽华建议吴锋将他们的这一难题作为命题素材,提交命题专家组。

吴锋喜出望外,当即派出主管参谋带着相关资料走进国防科大,向命题组专家介绍情况,并对问题进行梳理、归纳、提炼,形成命题基本思路。紧接着,命题专家组又召开10多次会议,精心提炼打磨题目。最终,一道紧贴部队实际需求又高度抽象凝练的数学建模课题“出炉”了。

此次军事建模竞赛,从全军部队征集了上百个命题线索,每个线索都跟“演训数据建模分析与评估”有着相似的实战背景。

“都是部队备战打仗的真实难题。”竞赛组委会主任、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沈林成说,限于竞赛规则,命题组专家只能从中选取最具代表性和普遍性的问题作为赛题。

最终,“某巡航规划”和“某物资补给任务规划”两个课题顺利入选。

部队现实难题要转化为建模竞赛命题,过程并不容易。“某巡航规划”是东部战区某部工程师郝欢战备值班时,处理突发情况遇到的棘手问题。

利用到陆军工程大学短期培训的机会,郝欢向相关领域专家请教,并将课题反馈到竞赛筹备委员会。专家们根据郝欢对问题的描述,结合军事建模赛题的特点和要求,反复研究和提炼,最终设计出了赛题。

“每道题先后出了10多个版本,历时7个月才完成。对赛题的研究,本身也成了一道研究备战打仗的课题。”参与命题的火箭军工程大学刘卫东教授说。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