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讲啦”:一个红军师的红色基因传承课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李康 鲁博 颜士强 责任编辑:丁杨 2019-04-24 13:06:47

图为新疆军区某红军师组织实弹射击演练。李康 摄

为什么要“开讲”,讲给谁听

张彦超傻眼了,在火车上“哐哧”了三天两宿,面前的大西北比东北老家还荒凉。即便当初是为了父母“奖励一套房”的许诺才来当的兵,此刻他也悔青了肠子。

来到这支创建于陕甘边区的新疆军区某红军师第二天,恰逢全师开展“每月过一次‘红军日’、吃一次‘红军饭’”活动。

张彦超看着前面排队的战友每人只领到两个窝窝头、一根红薯条、一碗南瓜汤和两份青菜,内心好失落,忍不住抱怨:“都啥年代了,还吃这?”

“坚持每月吃一次红军饭,这叫忆苦思甜,告诫大家不可忘本。这是咱们师传承红色基因的独特做法。”指导员周旭给所有新兵解释道,无论时代如何发展,都不能忘记红军前辈为后辈吃过的苦、流过的血。

军装没穿几天,张彦超开始觉得“此地不宜久留”,队列行进要高唱《红军师战歌》,对这些“老调旧词”,他不愿开口;每天点名,还要高呼“红军师精神”,尽管骨干们个个喊得震天响、暴青筋,可他就是无动于衷,用他的话来说,那就是“浪费生命”。

每逢连队集体学习红军师战史、团队战斗历程和英模故事,他总开小差,课后和同年兵嘀咕:“早就不打仗了,反复讲、讲再多,不还是那样?都是在做‘无用功’。”

一度,他还摸着后脑勺那道一厘米长的伤疤,在战友面前炫耀:“以前在台球厅与别人干仗留下的。”

以前的事成了张彦超与同年兵茶余饭后的谈资。入伍前,他在家练过几年武术,因为脾气暴躁,经常与人吵嘴打架。在同年兵看来,张彦超还真不是吹牛,他那一言不合就要拌嘴的暴脾气,干仗留疤再正常不过了。

入伍不到半月,因为洗餐盘溅了一身水,张彦超就把另一名新兵给打了。头一天的事还未平息,他又和一名副班长吵了一架……

一来二去,张彦超“火”了!且不说营连干部找他谈了多少回,就连团领导和机关干部也来了好几拨儿。那几天,他听得最多的就是:“要严守纪律、团结同志,切莫忘了红军师的优良传统……”

啥是红军师的优良传统?他没有耐心思考,只是简单地认为不吵嘴、不打架就万事大吉了。

“这些现象极大影响了红色基因的传承,必须从根上解决。”负责新兵训练的师领导坦言,全师每年征收几千名新兵,像张彦超这样的兵并非个例。

某团战士徐经栋,入伍前,因为太“调皮”“任性”,被父母强行送进部队。在家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他,到新兵连第一次洗衣服,便问班长为什么没有洗衣机?

新兵连安排多次革命传统教育,徐经栋总觉得“没必要”,听起来没啥新鲜感。每逢连队组织购物,他总会多揣上几个塑料袋,回来时大包小包塞得满满当当。离家不到个把月,他就打电话向家里要过3次钱。

当前,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一些青年官兵对党史军史、民族英雄知之不多,学习兴趣不浓;对人民军队的光辉历史和英烈的先进事迹知之不详、理解不深。

“搞‘开讲啦’,重在追忆峥嵘岁月、激发强军动力,重点是传承红色基因。”该师领导介绍,他们借鉴电视节目模式,组织了主题为“传承红色基因、争当红军传人”的“开讲啦”活动。

借助线上平台和线下舞台,他们依托师团历史沿革,将“开讲啦”分为“英雄篇”“战斗篇”“生活篇”等10余个类别,从不同角度启发官兵对“红军师优良传统”的认知和感悟。

某团负责这项活动的吴照光干事坦言,虽然“开讲啦”活动融合了传统模式和新兴媒体,从课堂延伸至训练场、生活圈乃至网络圈,但是究竟在官兵中能收到多大教育效果,刚开始他们心里也没底。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