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御敌之剑,铸护民之盾

——我国“三位一体”国土防空体系建设剪影

来源:中国国防报 作者:李叶楠  樊晨等 责任编辑:张诗梦 2019-08-16 09:11:49

日前,新疆军区某防空旅官兵在生疏地域架设雷达。宋石磊摄

编者按 许多读者都知道,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发生的几场局部战争,大多将空袭作为开局之战,并往往将空袭贯穿战争始终。一些发生战乱的国家,其天空也经常有呼啸的导弹飞过。为应对空袭——这把高悬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各国无不未雨绸缪,以求有备无患。前不久发表的《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也明确指出:“组织空防和对空侦察预警”。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今天本版简要介绍我国国土防空体系建设的常识,以期为读者开阔视野、开拓思路,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防空体系建设。

在要地防空准备中,上海警备区——

组织研讨形成新思路

■李叶楠 中国国防报特约记者 樊 晨

区域防空与目标掩护相结合、外围防御与市区防御相结合、积极抗击与严密防护相结合……前不久,在上海地区要地防空预案研讨中,一连串战术原则应运而生。

上海地区要地防空工作受到重视绝非偶然。70年前,防敌空袭成为上海解放初期的一件大事:1949年6月至次年5月,国民党飞机空袭上海达70余次,对人民生活和城市建设造成严重破坏。在党的领导下,上海军民针锋相对开展防空袭斗争,取得重大战果,积累了丰富经验。

战火硝烟早已散去,战备之弦仍需紧绷。多年来,上海要地防空处置预案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

“上海地理位置特殊、重要目标众多,战时防卫任务重,有备才能无患。”上海警备区有关领导介绍说,未来要地防空将由驻沪部队共同参与、党政军民联合行动,作为军地桥梁纽带的警备区,应当充分发挥协调三军、面向军地的作用,凝聚起防敌空袭的强大合力。本着这一思路,警备区多次组织驻沪有关单位开展处置预案研讨,力求发挥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的整体威力和新时代人民战争的独特优势。

研究得越深,忧患意识越强。当前,防空袭面临着全方位、全天候、全纵深和高强度的威胁,如何把练剑与铸盾结合起来,成为萦绕在警备区和驻沪相关单位人员头脑中的一个巨大问号。

在一次次交流、交锋中,共识得以不断凝聚:挖掘上海的资源优势,推动要地防空准备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把上海改革开放的先行优势转化为抵御空中威胁的胜势。

采用大数据升级防空警报系统,基于虚拟现实技术改进防空训练,借助综合数据链实现战场信息共享……在这一共识引领下,加强要地防空准备的一系列举措相继出台,丰富的驻地资源成为有关单位防空能力提升的重要源泉。

要地防空准备的深入推进,促进了人民防空工作的创新发展。在今年5月底举行的上海人民防空行动演练中,“低空神盾”无人机防控系统、消防机器人等100余套新装备、新器材大显神通,为重要经济目标织就了多道保护网。

在野战防空准备中,陆军任务部队——

适应形势摸索新战法

■侯忠堂 曹广西

日前,新疆军区某防空旅将部队拉至生疏地域,通过实战化演训检验一系列新战法的成效。

据该部业务部门人员介绍,随着战争形态不断演变,地面部队不仅要防范传统固定翼战机、武装直升机的打击,而且要应对“蜂群”无人机、防区外精确制导武器、“低小慢”目标空袭的威胁,迫切需要适应战场环境变化,研练和形成新的战法,以进一步提升作战能力。

野战防空的特点是战机短暂、对抗激烈,对作战指令的准确性、目标空情的精确性要求极高。前些年,空情信息来源少、要图标绘靠人工,当出现多批次、多架次空袭兵力兵器时,容易出现指挥忙乱的现象。近年来,陆军野战防空部队依托新型指挥通信系统,实现软件控制硬件,形成上联预警机、下接火力装备、横向联接友邻部队的指挥控制系统,使防空作战指挥的速度越来越快,精准度越来越高。

近年来,利用己方优势电子装备先期干扰甚至摧毁对方指挥控制中心,再进行战斗轰炸,成为一种屡试不爽的空袭样式。为此,陆军野战防空部队加大电子防空认知训练,深刻理解火力防空必须通过电子防空扰乱敌方行动,才能获得良好战机;电子防空需要火力防空对敌“硬摧毁”,才能最终体现“软杀伤”的作战效能。

在此基础上,部队注重电子防空力量的训练与使用,通过与电子对抗部(分)队联训联演,组织适应性训练,强化信息保障力量电磁频谱管理能力,不断研究和优化电子防空与火力防空综合集成的方法路子。

据该部业务部门人员介绍,现代防空作战,既需要空军航空兵、地导部队进行攻势防空和空中拦截,又需要陆军野战防空部队组织对空抗击,以保障战役战术兵团作战行动顺利完成。借助改革强军的东风,目前陆军野战防空抗击体系基本形成,为研练创新战法打下良好基础,提供了坚实平台。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