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维权暖兵心,中部战区陆军开展涉法维权专项攻关行动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周立德 李杰 周远 责任编辑:丁杨 2020-01-14 10:39:33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革,官兵涉法涉诉问题难以避免。比如,房屋拆迁安置、经济合同纠纷、人身伤害赔偿、婚姻财产分割等等。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会牵扯官兵精力,影响基层部队安全稳定。解决官兵涉法涉诉问题,让官兵心无旁骛练兵备战,是新形势下对涉军维权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

涉军维权工作牵涉军地双方,事关兵心士气,各级应把依法维护好军人军属合法权益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做实做好。要积极与地方司法机构协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建立涉军维权长效机制,以满腔热情为官兵分忧解难,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增强献身国防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近年来,中部战区陆军针对官兵涉法涉诉问题,抽调军队律师组成涉法维权工作组,将涉案金额大、基层难解决、牵扯精力多的案件问题作为重点攻关对象,先后赴北京、吉林、四川、福建等17个省市现地调查,行程20余万公里,依法帮助部队和官兵解决疑难案件115件。这一专项攻关行动,为解除官兵后顾之忧,聚力练兵备战,提高部队战斗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1

【维权案例】“如果及时提起诉讼,这起维权案件就好办多了。”2015年1月19日,某旅一名排长的母亲王某借给吴某钱款15万元,约定借期12个月,利息按月支付。借款到期后,欠款人并未按约定偿还借款本金及利息。经多次催要,只支付了部分利息,后以无力偿还为由久拖不还。排长母亲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没有及时诉诸法律解决。

前年,战区陆军涉法维权工作组巡回送法下基层时,这名排长向工作组反映其母亲的涉法问题。工作组第一时间指派两名律师具体负责。律师研究发现,这起案件的关键在于诉讼时效问题。由于排长母亲缺乏法律知识,如果按照借据约定还款日期计算,已经过了3年诉讼期,且没有保留催要借款的相关证据。同时,借款合同中借款人地址书写粗略,法院文书无法送达。

为维护军属合法权益,律师指导设法搜集固定证据,同时通过多种途径找到了欠款人吴某的住址。诉讼最终得以顺利进行,排长母亲终于要回了借款本金及利息。

【事件反思】排长母亲的官司打赢了,但律师的心情并不轻松。维权工作中遇到过不少类似案件,有的官兵借钱给朋友、亲戚时,觉得都是熟人,没必要要求对方出具借据,钱借出去了不好意思及时催要,导致后来催要时无凭无据,有的已经过了诉讼期。在一次官兵法治课上,律师提醒官兵,向他人借款时一定要了解清楚借款人的情况,走合法规范的借款程序,出现问题要及时留取证据以免债务超出诉讼时效。

2

【维权案例】某部干部小牛入伍前名下有两亩自留地,2004年他就读军校期间,村委会执行“参加工作人员不再保留土地”的政策规定,通知小牛及家人“若想保留土地需出具仍在上学的证明”。当时,小牛正在参加演习,未能及时提供证明,导致其自留地被村委会收回。后来得知情况后,小牛多次向驻地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但一直未得到解决。

为依法维护官兵合法权益,部队委托律师及时了解掌握案件事实。由于年代久远,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已经结束,解决问题的难度很大。在部队多方协调下,律师陪同小牛与村委会多次协商拿出可行措施,并签订和解协议,一场旷日持久的纠纷得到妥善解决。

【事件反思】现实中,这种“什么招法都用了,就是没想到法律”的案例并不鲜见。有的官兵遇到家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情绪冲动,采取过激行为;有的习惯于托关系找人帮忙“摆平”;有的遇到问题认死理、钻牛角尖。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最科学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因此,官兵遇到涉法问题,不能“病急乱投医”,一定要及时向组织汇报,向法律专家咨询,确保问题得到依法有效处理。

3

【维权案例】前年6月,战士小王的父亲与某建筑公司签订协议,承包了钢管搭建施工工程。协议规定,钢管搭建所需配件、人力均由小王父亲承担,公司按工程进度支付工程款。小王父亲在工作期间,不慎触电造成身体严重烧伤。事故发生后,那家公司以多种理由推脱责任。

接受案件后,律师依据证据材料,认为小王父亲与公司既构成承揽关系,又符合雇佣关系。部队法律专家对照相关法律条文规定,预判各种法律风险后,认为双方的雇佣关系对小王父亲有利。经过与那家公司多次交涉沟通以及法院的调解,小王父亲获得合理的赔偿款,最大限度保障了军属的合法权益。

【事件反思】在开展送法下基层活动中,遇到类似的案件还有不少。同一个案件,可以找到多个法律依据,也有多个诉讼方案,方案不同导致最终结果也不同。官兵遇到涉法问题时,“要依据法律法规,讲究策略,选择最佳方案,才能实现涉法维权利益的最大化。”法律专家这样提醒官兵。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