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西部上空播撒绿色的“神鹰”

来源:央视军事报道 作者:王晶宇 等 责任编辑:尚晓敏 2021-02-04 15:28:37

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西部上空播撒绿色的“神鹰”

西部战区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是全军最早执行飞播造林任务的部队,39年来,他们克服沙尘暴、雷阵雨等危险天气,苦练超低空、钻山沟等高难飞播技术,航迹遍布陕甘宁青蒙黔川七省区,飞播面积超过2600万亩,为“三北”防护林建设、地区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作用,被人民群众称作西部上空播撒绿色的“神鹰”。

总台央视记者 王晶宇

在我身后的就是执行飞播任务的运-5飞机,在飞机底部我们看到的这个装置就是空军官兵在上世纪80年代自主研制的空中可调式定量播种器,我们进入机舱看一看。

在机舱内部我们看见一个非常结实的大口袋,它就是用来装种子的,官兵在执行任务的时候,每架次飞行都会有大概500公斤经过丸粒化处理的种子,通过这个大口袋进入飞播器洒向地面。

30多年来,这款飞播器已经累计帮助官兵播撒草籽、树种一万多吨,极大地改善了播区的生态环境。飞播,顾名思义就是飞机播种造林种草,但绝不是将种子从飞机上撒出去落地那么简单。

种子从机舱到大地的飞行旅程不过几十米,可为了这短短的放飞旅程,飞播人要经过精心的准备和实施过程。

张建刚是参加飞播次数最多、飞行时间最长的一位飞行员,去年8月,他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完成飞行事业最后一次飞播任务。

改革开放初期,生态治理引起了国家高度重视,人民空军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充分发挥飞播造林规模大、速度快、成本低的优势,改装飞机、训练机组人员,飞赴各地执行飞播造林和种草任务。

张建刚就是其中一员

他执行的首次飞播任务是在陕西榆林

飞播造林大都在荒山野岭、茫茫沙漠和戈壁荒原展开,没有人烟、没有指挥塔台,而且要在超低空情况下完成作业,难度大、危险系数高。

飞播季节性、实效性强,为抢在下雨前完成作业,官兵们常常追风逐电、赶雨抢风,为的是抢夺最佳飞播窗口。

地处腾格里、乌兰布和 沙漠交汇处的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曾被断言“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不适宜飞播”。

多年来,军民不断携手摸索经验,每平方米落种率、种子保存率和出苗率都达到先进水平。

截至去年,该大队已在这里飞播作业581万亩,形成总长460公里、宽3至20公里的两条生物治沙“锁边”带,斩断了两大沙漠的“握手”之势。

飞播官兵在空中“撒种子”

为群众送出“钱袋子”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沙日布拉格嘎查牧民 宝红5年前和60多户牧民共同成立了骆驼养殖合作社,销售驼肉和驼奶让他每年都能增加收入一万多元。

飞播是挑战大自然的艰苦战斗

也是对官兵技术和意志的双重考验

△播区环境恶劣、地形复杂、气候多变,为了保证飞播质量,官兵们采用50米高度进行作业,这样的超低空飞行难度大、挑战大。

从风吹草疏的内蒙古腹地,到毛乌素沙漠边缘,从沟壑纵横的高原土坡,到峰峦叠嶂的秦岭深处,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官兵使作业区的飞播林从星星点点,到聚成块、连成片,成为绿色长龙。

39年来,这个大队先后4次更名、转战多地,然而无论番号怎样改、人员怎样换,他们始终践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创造出一片又一片的荒漠绿洲。

记者:王晶宇 马宇辰 成钊 胡勇华 闫超 赵健 任超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