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兵寄语百年大党丨季黎平:享福?没出息的!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王忆锦 倪鹏 伍行健 责任编辑:张智程 2021-06-28 08:07:09

 

季黎平(年龄100岁,党龄78年)

寄语:让一代一代的人过上幸福生活。

 

 

文字:王忆锦

摄影:倪鹏

摄像:伍行健

视频制作:倪鹏

出品:中国军网、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年轻人是不是因为工作太忙了,学习受影响啊?再忙也要把学习当成最主要的任务,才有更远大的志向去工作。现在家庭培养孩子,还要看他们的思想能不能先进,劳动能不能吃苦,对国家能不能尽力。享福?没出息的,我们这些人没有享过福,我现在也没有享福的念头。”谈起对年轻一辈的期望,季黎平总是这样说。

“你们辛苦啊!”100岁高龄的季黎平走到家门口,热情地与记者一一握手,这双手格外温暖,相握之时很有力道。

若不是有一组卡其色的沙发,季黎平的家更像办公场所,随处可见成沓的报纸和杂志。“你们这些年轻人赶上了好时代啊!”季黎平眼里闪烁着慈爱,像和自己的后代聊家常一样,讲起了自己的故事。

季黎平和中国军网记者讲述自己的故事。中国军网记者 倪鹏 摄

季黎平接受中国军网记者的采访。中国军网记者 倪鹏 摄

(一)

“人穷不失志。”

“三天不吃饭,挺着胆子过桥。”

百岁人生的精彩激荡,完全是季黎平一次次抉择、拼搏的结果。

季黎平回忆,6岁时与弟弟一同读私塾,老师极为严格,背不出书就要挨打,季黎平虽然从未挨打,但是她对这种教学方式有些抵触,于是她跑到镇上的小学去读书。在镇上读完初小后,父母看季黎平求学心切,将念高小的钱给了她,让她带弟弟一同进城读书,只是这一份钱要供姐弟两个人用。他们两人中午吃一碗饭,晚上开水泡剩饭接着吃,饶是如此,没有学费的季黎平仍在五年级时失学。

躺在坚硬的小床上辗转反侧,季黎平不甘心,她苦苦哀求学校允许自己把六年级读完,校方最终同意试读一个月合格就留校。就这样读完小学,并通过了全县会考。小学毕业后,因家里生活困难,再也拿不出学费了。“我们镇上有钱人家的青年,在外读书的不少,我很羡慕他们。”季黎平眼里闪着泪花,求而不得的她,仿佛失学的痛苦就在昨天。

哪里有无忧无虑的童年!抹干眼泪,季黎平想,我苦,妈妈也苦,我不帮妈妈谁帮妈妈呢?年幼的她学烧饭、洗衣服,在河边洗妹妹的尿布时失足落水差点丧命;做全家7口人的鞋子,为妹妹学做连衫裙,做夏天的凉鞋,把大哥穿破的袜子改小再穿;徒步十几里路摘桑叶养蚕,去河边挑水……凡是能干的活儿都干。

季黎平在回忆录中写道:“然而就没有出路吗?仰望星空,看看北斗星,我想,大海里的鱼可以跃,天空里的鸟儿可以高飞,难道我就没有出路了?”

季黎平讲述少年时期的艰辛与困惑。中国军网记者 倪鹏 摄

 

动荡的时局下,辛勤劳动也无法拥有安定幸福的生活。季黎平所在的蒋华镇形势复杂,在日本鬼子和伪军轮番骚扰下,老百姓的生活暗无天日。“我们青年人在这种坏境下,前途不堪设想。我和二哥、三弟、二妹深思再三,只有一条道路——参加新四军!”

(二)

1940年,新四军打了黄桥战役,在苏中广阔的平原开辟根据地、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开办学校,这也给了季黎平参加革命的机遇,季黎平的母亲也全力支持她去参军。

季黎平带着弟弟去新四军开办的学校读书,一有时间就学习。学历不高的她凭借刻苦读书积累的知识做了小学教员。身为地下党的舍友的出现影响了季黎平的生活轨迹。季黎平白天教书,晚上没课时便与这个舍友一起出门,躲避日本鬼子去做群众工作,挨家挨户地了解情况。她们的行动范围辐射四周,红色思想越传越远,季黎平在这条红色的道路上也越走越远。这一走,就是78年。

1943年,季黎平还略显青涩,在顾高镇小学、泰州张甸区沙梓桥中心小学教书。(受访者家属供图)

 

1943年,季黎平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调苏中军区三分区政治部组织科工作。回家探亲的季黎平傻了眼,“我妈妈用芦苇杆搭了一间房子,风吹雨打房子随时会塌,小妹除了在家帮妈妈干活外,还要四处帮人干活才能生活下去,妹妹那时出门连一双好鞋子都没有。我下决心接小妹出来参加革命工作,由此我们兄妹五人都出来参加革命工作了。”

季黎平讲述抗战故事。中国军网记者 倪鹏 摄

 

在革命征程中,许多生死关头,让季黎平终生难忘。

解放战争时期,季黎平曾任新四军一师通讯科党支部书记。“当年通讯科的战士们非常辛苦,电台、电话都是笨重的器材,每次大部队行动,就得拆电线,用肩扛着行军。走的是羊肠小道、河道沟渠,一到宿营地,就得立即架线,且架线需逢河过河,逢沟过沟。我要保证司令部和各部门能通话,否则会耽误军令畅通。”

(三)

季黎平是幸运的,她看到了新中国的成立。时至今日,一旦国歌响起,老人坦言依旧心潮澎湃。

季黎平年轻时的全家福。(受访者家属供图)

 

季黎平说:“离休后回顾我的工作经历,我感到,对党的事业我是忠诚的。党交给我的工作是尽心尽责去完成的,无愧于心。”

“百万家财,不如培养一个人才。”季黎平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谈起后代,季黎平非常骄傲。“我们家子女们的小家庭,生活算是幸福,每家都有党员。”对子女的培养,除了言传,更多是身教。

季黎平的儿子张晓东谈家风家教。中国军网记者 倪鹏 摄

 

对儿子张晓东来说,父母在精神生活上十分富足,在物质生活上却是“月光族”。他道出了真相。

“我爸妈对自己很节俭,宁可苦自己也要帮助别人。我妈妈那时候月工资100多块钱,爸爸200块钱,这在当时算比较高的,但是我家的钱却不够用。每个月发工资后,他们都要拿钱去帮助周围有困难的亲友,我们家的钱都不够花,父母过日子就像‘月光族’。家里的衣服都是老大穿完老二穿,传到最后一个孩子。”

记者问,老人家这样帮助别人,子女们会不会有意见?张晓东说:“不会的,我们思想觉悟深受父母影响。我在上山下乡时被分到上海的工厂工作,岗位很好,但我不去工厂,坚决要去黑龙江,觉得那里苦也是前线,也很光荣,后来去了北大荒把什么苦都吃了……”

季黎平向记者敬礼,她说年轻人要学习党史,要知道党是如何为群众创造了幸福生活。中国军网记者 倪鹏 摄

 

“我们现在年纪大了,你们年轻人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要把国家建设好,把子女培养好……”采访最后,季黎平握着记者的手反复叮咛。

【人物简介】季黎平,1921年8月出生,江苏人。1942参军,1943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新四军一师通讯科指导员、华东野战军11纵队31旅机关指导员等职。1956年转业,历任上海水产学院加工系党总支书记、上海水产学院组织处副处长、上海机械学院党委组织部长。1984年离休,现居上海。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