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下一个梦想,英雄航天员群体时刻准备着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邹维荣 王通化 韩阜业 段江山 责任编辑:张宏洲 2018-01-23 08:17:59

热血英雄

—记奋进新时代筑梦写忠诚的英雄航天员群体(中)

面对爱人,一个拥抱可以胜过千言万语。

面对祖国,什么样的动作,能表达心中千言万语?

航天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军礼!

“敬礼!”在问天阁出征仪式上,在火箭点火起飞瞬间,在天地通话时刻,在载誉凯旋出舱刹那……你会看到,中国航天员一次次选择同一个动作——抬起右臂,向祖国和人民致以庄严的军礼。

一个军礼,提醒世人:这群英雄航天员还有另一个身份——军人。他们的身体里流淌着军人的热血。面对梦想召唤,他们热血澎湃,过载前行;面对风险挑战,他们热血豪情,毅然担当;面对名利选择,他们热血忠诚,不忘初心。

英雄热血,浇筑飞天梦想。13年间,11名航天员六问九天,巡天遨游68个日夜,绕地飞行1089圈,行程4600余万公里,完成空间科学实验和试验100多项……

热血英雄,演绎中国传奇。他们中,8人次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分别以3名航天员名字命名了3颗小行星……

梦想召唤 过载前行

“那个红色按钮,20年来从没有人碰过”

2018年1月5日,记者再次见到航天员刘伯明,只见他身板笔直,笑容谦逊,身材一如10年前——2008年秋天,42岁的他在“神七”飞行中度过了68.5个小时。

事实上,从加入航天员大队那天算起,20年过去了,刘伯明的体重变化一直控制在±1公斤以内。最近一次体检,刘伯明多项身体素质指标竟然超过了他30多岁时的状态。在肺活量检测中,他竟然一口气把检测仪吹到爆表……

发生在刘伯明身上的现象,在航天员大队不是孤例。多年跟踪采访首批航天员的媒体记者们,几乎都会在心底发出“岁月无痕”的感叹。

一位奥运冠军说,保持比超越更艰难。如果说“保持”也是一种“超越”,那么刘伯明和战友们用行动把这种“保持”演绎得近乎完美——周期不是一天两天、一月两月、一年两年,而是整整20年。

“空间站任务触手可及,未来需要航天员执行大量出舱任务,体力消耗会非常大。” 刘伯明坦言,他现在正在持续加大训练量,为未来储备体能。

苏联航天员阿列克谢·列奥诺夫,曾把航天员的训练阶段称为“上天的阶梯”。他的同伴瓦列里·贝可夫斯基则补充说:“这绝不是一个短的阶梯。”

在这架“天梯”前,每一个训练日,都堪称“艰难一日”;每一个训练课目,都堪称“魔鬼课目”。镜头前一向从容自信的航天员,训练时却是另一个模样——

潜入10米深的模拟失重水槽,航天员翟志刚身穿160多公斤的水槽训练服,在水中不断升降翻腾,反复变换各种动作,一次就要训练三四个小时……训练结束时,只见他脸色煞白、喘着粗气,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住。

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里,航天员刘旺承受着8倍重力加速度,脸部肌肉被甩得严重变形……那次,刚巧队里组织家属观摩航天员训练,刘旺母亲从显示屏里看到这一幕后,一边流泪一边不住地摆手说:“不看了,不看了!”

一秒钟都不忍心多看的老人家不知道,他的儿子要坚持整整40秒钟。其实,航天员如果实在坚持不住,可以按手边那个红色按钮请求暂停。但据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介绍:“那个红色按钮,20年来从没有人碰过”。

梦想召唤,过载前行。

血液重新分布适应性训练,航天员们连续7天保持头低脚高卧姿,脸部充血、鼻塞头痛、胸闷失眠,同时还要训练进食饮水、清洁个人卫生。

心理训练,他们要在狭小密闭的隔离舱内进行抗疲劳抗寂寞考验,72小时连续工作,不能睡觉。

飞行程序训练,9大本、上百万字的飞行手册,他们一遍遍背记、一遍遍推演,做的笔记摞起来比桌子还高,使数以万计的指令内化为习惯动作和肌肉记忆……

千锤百炼,只待祖国挑选。经过严格考核和评定,先后选拔的两批21名航天员,顺利通过上百个训练课目考核,全部具备独立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能力,创造了世界航天员训练零淘汰率的纪录。

无惧风险 血性担当

“哪怕回不来,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

2017年8月21日,山东烟台附近某海域,毒辣的太阳下正上演着一场海上大“救援”。

第一个跳下海的,是我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杨利伟。海上自主出舱、海上生存、海上搜救船救援及海上直升机悬吊营救……“未来空间站任务面临许多未知,我们必须勇敢面对各种风险挑战。”杨利伟说。

杨利伟永远不会忘记,2003年“神五”首飞那漫长的“26秒”——

当时,长征二号火箭和飞船刚上升到离地面三四十公里的高度,突然产生强烈共振。飞船内的杨利伟感到眼前一片漆黑,五脏六腑似乎都要被震碎。杨利伟说,他当时“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共振持续了26秒。杨利伟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挺过了一生中最漫长、最黑暗的26秒。对此,中国航天员中心主任邓一兵评价说:“26秒,浓缩了一名军人对使命的忠诚信仰。”

飞天梦圆,风光无限;天路迢迢,风险重重。

养蚕、种菜、跑步……呈现在电视画面中的“神十一”飞行任务,似乎是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惬意的太空33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轻松。

2016年11月11日零时10分,连接天地的话音链路突然中断。此时,离飞船返回地球仅剩一周。问题如果不能迅速解决,不仅后续任务难以完成,更可能导致紧急返回,给航天员生命安全带来威胁。

危急关头,景海鹏和陈冬迅速展开在轨排查,最终通过视频用文字与技术专家交流,一起恢复了语音通信畅通。

风险与意外,对于航天员景海鹏来说,并不陌生。

2008年,景海鹏与战友翟志刚、刘伯明执行“神七”飞行任务时,意外突然发生:当翟志刚按计划开启舱门时,舱门丝毫没有反应。此时,飞船即将飞出测控区,若打不开舱门,出舱活动就要延迟。

翟志刚和刘伯明迅即启动预案,终于打开了中国人太空行走的大门。此时,轨道舱又突然响起火灾语音报警!

危险时刻,尽显军人本色。翟志刚毫不犹豫出舱,刘伯明果断调整舱外活动计划,先将一面五星红旗递到翟志刚手中……多年以后,刘伯明回忆这一幕,再次重申他们当时的信念:“哪怕回不来,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

无惧风险,血性担当。从加入航天员大队那天起,这些曾听惯了惊雷雨声、看惯了云卷云舒的优秀飞行员,便将渗入骨髓、融入血脉的胆气,化作时刻面对航天风险的勇气。

中国首批14名航天员的记忆里,2003年注定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多事之秋——

农历大年初一,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5月4日,俄罗斯“联盟”号飞船降落时偏离预定着陆区;8月22日,巴西运载火箭发生爆炸,21名航天同行当场遇难……

此刻,航天员正在紧锣密鼓地备战神舟五号任务。领导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听听想法、鼓鼓劲儿。没想到,座谈会变成了群情激昂的请战会——

航天员张晓光第一个站起来说:“舍我其谁!”

接着,航天员李庆龙的发言字字铿锵,令在场人员热血沸腾:“我是飞行员出身,对牺牲早已置之度外。我热爱这项事业胜过自己的生命,任何风险影响不了我的选择和信念。”

时刻准备 为国出征

“不管主份还是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

在航天员大队,每一名航天员身上,都能找到一个特殊数字。

“这坛山西老陈醋已经酿了14年,越酿越香。”航天员刘旺用14年的等待,换来了“太空穿针”的完美表现。

“天上15天,地上15年。”航天员张晓光用15年的等待,换来了太空的精彩亮相。

“这是一场持续20年的马拉松,只要任务需要,我会一直跑下去。”航天员邓清明是目前航天员大队唯一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的首批现役航天员。20年来,他3次入选备份、3次与飞天失之交臂,但他初心不改,时刻准备着为国出征……

有一种付出叫等待,有一种收获也叫等待。

4年前的一幕,至今铭刻在邓清明的脑海中——那是2014年3月13日,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却因5名航天员的停航停训,写入中国航天史册。

那一天,上级宣布首批航天员吴杰、李庆龙、陈全、赵传东、潘占春停航停训命令,并举行了隆重的停航停训仪式。抚摸着航天员纪念章,他们再也抑制不住眼中的泪水。这泪水中既有对飞天梦想的不舍,更有未能为国出征的不甘——

十几年来,他们一心只为飞天,一次次接受祖国挑选,一次次与飞天失之交臂,有的曾2次入选梯队,有的至今不为人知。如今,他们因超过黄金飞行期,再也没有机会为祖国出征太空……

为祖国飞天圆梦是英雄,为梦想默默坚持也是英雄。中国航天员中心党委书记李新科动情地说:“他们的等待与神舟飞天的辉煌一起,构成了中国航天史上最厚重的一页。”

越是做惊天动地事,越要做顶天立地人。邓清明永远不会忘记,那天,航天员陈全紧握住他的手说的一番话:“不管主份还是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老邓,你要继续努力,不要放弃!”

这番话,让人动容;这番话,也是常态。

中国航天员都具备执行载人飞行任务的资格,但由于受任务密度和条件制约,不可能每个人都有机会飞天,只能按照综评成绩排名确定人选。很多课目考核的第一名和最后一名成绩相差只有一两分,甚至仅仅零点几分。在航天员大队,几乎每名航天员都当过备份,有的甚至不止一次。

在中国载人航天史册上,聂海胜留下一段很难复制的“传奇”履历: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号,5次载人飞行任务中,他均以主份或备份的身份入选飞行梯队。如今,已是将军的他,依然时刻准备接受祖国挑选,迎接更大挑战。

“作为航天员,我们的使命就是飞天圆梦,我们的责任就是出征太空。”聂海胜的这番话,不仅是航天员们的精神写照,更是他们的行为准则。

在航天员大队这个英雄的群体,无论是一次飞天、两次飞天、三次飞天,还是没有飞天,航天员有一个共同的状态:时刻准备着,永不放松!

2018年1月4日,在航天员大队成立20周年之际,航天员们在国旗前重温入队誓词。仪式结束后,记者们发现,他们有的走向教室,有的直接奔向训练场地——

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依然在时刻准备。

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翟志刚,依然在时刻准备。

中国首位飞天女航天员刘洋,依然在时刻准备。

中国首位太空女教师王亚平,依然在时刻准备。

两次飞天的聂海胜,依然在时刻准备。

三度飞天的景海鹏,依然在时刻准备。

费俊龙、刘伯明、刘旺、张晓光、陈冬,依然在时刻准备……

所有航天员,都在时刻准备着下一个梦想——中国空间站!(邹维荣、王通化、韩阜业、段江山)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