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联姻”部队 教学对接实战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陈卓 等 责任编辑:汤传飞 2018-04-10 09:14:29

3月28日,渤海湾某机场乍暖还寒。海军航空大学某基地飞行训练现场,数架国产某型歼教机依次升空,飞向辽西某靶场。“瞄准,稳住,开火!”进入指定空域,飞行员驾驶战机锁定目标扣动电门,一枚枚火箭弹飞向靶心击中目标。

该基地针对地靶实弹训练组训难度大等特点,科学合理安排教学编组,认真组织教学法研究、座舱实习、模拟器飞行和特情处置演练,使飞行人员在实兵实弹环境中练指挥、练协同、练保障,有效提升了实战能力。

姜金生、刘率帅摄影报道 图片合成:梁 晨

空军工程大学加快形成新装备人才培训能力——

三尺讲台就是战场“前线”

■陈 卓

新学期《装备维修课程》课堂上,空军工程大学防空反导学院教授赵英俊的“基于作战任务驱动”新型教学法一经抛出,迅即赢得学员们的真心“点赞”。每个理论都有一个实战任务作背景,赵教授让抽象的装备理论始终冒着实战的“热气”。之所以能打出这样的“好牌”,源于他对部队装备训练顶层设计的参与和对一线部队新装备的熟知。

赵教授掰指头算过,一年中几乎每月都要出差两次,要么去部队、要么去机关。仅春季开学后,他就两次参与地面防空装备的相关顶层规划,3月下旬又赴空军导弹某旅指导维修保障。说着,赵教授拿起手机,展示着他又即将出差的订票信息,眼神中有一种期待,还幽默地说:“去那个部队出差,必须捞几条活鱼放到课桌上来。”

“按照备战打仗急需培养好新型装备人才,就必须密切跟踪研究部队的新装备,尽快形成新装备人才培训能力。”这是该校领导的共识。

年初,为了了解部队需求,该校等离子体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吴云带着团队跑了多个部队调研。出发前,教授何卫锋专门准备了一本空白笔记本。回来时,本子已记得满满当当。

“一下有了拨云见日的感觉,找到了部队装备的真正问题和需求。”深夜,实验室里仍灯火通明,何卫锋连续加了7天班,使早已熟悉的本科课程教学内容更新了20%,科研方向也向新装备“瓶颈”问题进一步聚焦。踏进教室的那一刻,何卫锋感到自己的步伐又多了几分自信。

春日的校园,处处弥漫着研战教战为战的氛围。空军作战保障初级指挥、地面防空兵训练机构业务集训,一批批教学骨干赴部队跟学跟训,新装备型号教学团队不断更新。再次回到母校培训,来自一线部队的通信营营长张鑫分享了感悟:“这次参训,最大的感受就是,部队与院校几乎实现了同频教学,素质与实战达到了共振效应。”

火箭军工程大学与多个新型号导弹旅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开门办学助力群雁高飞

■张泽军 钟福明

近一段时间来,火箭军工程大学大四学员胡则廷和张鹤龄特别忙碌。他们在学校导师吕宁的带领下,频频到火箭军某部,围绕毕业设计课题进行实验研究、实践验证和应用等。

原来,该校与多个新型号导弹旅建立了战略合作交流机制。胡则廷和张鹤龄去的这个部队,早就与该校签订《科研学术和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为适应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培养需求,火箭军工程大学试点推行了毕业设计“双导师”制:遴选两名本科学员,聘请该部两名高级工程师担任学员的毕业设计“部队导师”。

谈起这次尝试,该校科研学术处处长李刚介绍,加快新型作战力量人才成长进度,必须注重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与一线作战部队进行联教联训联演。就在前不久,该校刚刚与某新型号导弹旅签订联教共育合作协议,向部队赠送导弹专业教材和理论学习书籍,进行专题辅导授课,与部队一起研究解决制约战斗力生成提高的重难点问题。

记者跟随两名学员来到他们做实验的某部装备应用研究实验中心时发现,该中心实验仪器十分先进,组织流程严谨规范。该中心领导说,学员所制备的样品都是在近似实战环境下提取的未知结果样本,此类操作是该专业学员任职后的工作常态。

“到部队做实验压力很大,真品操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两名学员感触颇深,提前介入实装操作,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训,都将是毕业后的宝贵经验。两人的毕业设计因有院校部队“双导师”指导,所选择的课题、展示的内容呈现出颇多亮点。

开放办学联教共育,实现了部队战斗力提升和院校教学科研水平提高的“双赢”。该校领导说,今后将更多与一线作战部队“联姻”,聘请更多部队“技术大拿”担任本科学员的毕业设计导师,使学员毕业后能够更快适应部队岗位需求。

大连舰艇学院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为提升部队战斗力服务—

智囊团队解决训练难题

■孙建华 吕晓琳 马英智

刚刚结束部队授课返回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导弹专业的教员胡海,就看到了办公桌上的另一份授课邀请函……

“只要时间允许,我都会到部队去,帮助他们解决装备技术保障方面的燃眉之急。”胡海这次授课的主题是“反舰导弹突防作战使用”,从作战体系、作战思想、作战保障条件,到结合其他兵种的信息资源、新装备、航线阵地遴选、战术计算改进等方面,他讲了两个多小时,部队官兵们听得意犹未尽。

这样的授课,胡海一年要讲十几次,算上参与部队演习演练的作战方案制订、战法训法研究、武器装备维修保障、调研交流等等,一年得有小半年的时间他“常驻”在基层部队。

“从去年11月某导弹专业竞赛性考核结束到现在,我们都一直在给部队解答重难点问题,水面舰艇、潜艇、岸防部队都打电话过来,邀请我们过去讲课。”教授金钊口中的这次导弹专业竞赛性考核,从出题、组织到评判,学院的教员全程参与。考核结束后,学院导弹与舰炮系主任董受全教授,又作为导弹作战使用方向的权威专家,针对考核中暴露出的问题,为部队进行专业性的复盘分析。

该院领导说,近年来,他们坚持贴近实战服务部队战斗力建设,充分发挥人才、智力优势,组织教员积极参与重大演训活动的筹划协调和技术指导,推进教学科研重点向一线作战部队和新质战斗力倾斜,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对战斗力发展的贡献率。

一次,得知某新型作战力量正在组织接装。该院主动靠前联系,多次组织专家教授赴部队了解实际需求,用最短时间集中人员力量,汇总梳理了100余份科研成果报告和作战使用手册,第一时间交付接装部队,解决了部队急需。

“解部队训练难题、结作战顶用成果。”该院每年选派教员为部队授课、提供技术支持。据了解,今年前3个月,先后有20多名教员到一线部队专题授课、调研交流。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