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举办全军刺杀骨干培训班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汪雄 张佳 扶满 责任编辑:汤传飞 2018-04-25 04:20:07

敢于“刺刀见红”的精神不能丢

——全军刺杀骨干培训见闻

■汪雄 张佳 解放军报记者 扶满

培训班学员在进行木枪对刺训练。曹宏根

战争年代,和敌人刺刀见红,是军人勇气和血性的见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刺杀是我军步兵最常练的技击项目之一,不少老一代将帅都曾身先士卒,操枪上阵。如今,这一沉寂20多年的传统课目正焕发新的活力。

2018年2月,新《军事体育训练大纲》发布全军施行,其中将格斗、刺杀等具有凝聚官兵士气、锤炼血性胆气、培育战斗精神作用的传统课目列入选训内容。记者从军委训练管理部有关部门获悉,举办全军刺杀骨干培训班,正是贯彻落实新大纲的重要举措之一。

培训班结业前夕,记者来到这里感受久违的“杀气”。

“很久没有听到杀声了”

挑、刺、扎,出击时杀气凛凛,势如猛虎;拨、挡、闪,防守时巧妙避敌,动若脱兔……走进木枪对刺训练场,参训学员身着护面,吼声嘹亮;木枪相碰,铿然有声,好似铁甲武士在奋勇搏杀。

这一个多月来,每天听着木枪撞击声和吼杀声,培训班教员、该院特种技术系教授郑国威觉得很“悦耳”,“开训第二天,以前学院几位专门从事刺杀训练教学的已退休老教授看到我们在练刺杀,都感慨地说‘很久没有听到杀声了’,我也有同样的感受。”

“信息化时代,军人的血性显得更加重要。刺杀不仅能强健战士体魄,还能激发军人血性。”刚指导完训练的培训班教员、该院特种技术系副教授梁晓春走下训练场,仅仅一会儿工夫,汗水已经打湿他的后背,“别看木枪对刺的动作简单,真要拼杀起来,冲击力非常大,对人的体能要求极高。”

梁晓春回忆起20年前的一幕。1998年,梁晓春还是一名大三学员,学院组织军事大比武,木枪对刺就是其中一项。在一场对决中,他无意中被对手的木枪击中头部,虽然戴有护具,但由于冲击力太大,防护失效,他直接被送到医院,面部被缝了12针。梁晓春指了指仍没有完全消退的疤痕说:“军人训练流点血不算什么,近似实战的对抗才能练出英雄胆。”

培训班教员、该院特种技术系副教授杨晓斌曾在上个世纪90年代担任格斗教研室刺杀教学组组长,研究刺杀训练已有20多年时间。“随着武器装备发展,刺杀一度淡出军营训练场。我们学院从2007年开始就没有进行刺杀教学了,而绝大多数基层部队不练刺杀的历史就更久远了。”回忆起往事,杨晓斌感慨万千。

“刺杀还可以这么练”

接到参加刺杀骨干培训的通知,入伍前在塔沟武校练过散打的空降兵某旅下士李洛鑫有点儿不乐意:“刺杀还有什么好组训的,就那几个动作,我都会。再说了,我们训练任务那么重,还有必要去学一个几乎用不上的刺杀吗?”

可是,到了培训班,听了专家的授课后,李洛鑫的思想来了个180度大转弯。更让李洛鑫感到意外的是,刺杀组训竟然有这么多门道。组训方法、对刺训练、考核标准等等,几乎都是他从未听过的。“刺杀还可以这么练。”几节课下来,李洛鑫就入了迷。

“原来很多单位都在组织刺杀训练,但仅仅局限于有套路动作的刺杀操,几乎都是表演性质的,很多战士练几遍就会觉得不耐烦。”武警新疆总队某支队中士周勇说,其实刺杀训练对于他们巡逻执勤大有帮助,学会刺杀基本技能,在巡逻途中遇有突发事件,面对来犯之人,就可以迅速将其制服。

“戴上护具的那一刻,内心很澎湃。”陆军某部中士向先勇,以前是雪枫特战旅的一名队员,但他并没有接触过专业的刺杀训练,此次前来,他显得很激动,“来到培训班才发现这里卧虎藏龙,大家实力都很强,就拿短短6分钟的对刺比赛来说,大家都很难分出胜负,往往一局下来都会很疲惫。”

对于国防科技大学警勤连上士杨春来而言,刺杀给了他完全不一样的体验。“在训练场,拿着‘刺刀’搏杀的时候,脑子里只有一个念想——即便倒下,也要刺中‘敌人’。回到单位,我想把这种敢于拼刺刀的精神传承下去。”

记者在木枪对刺训练场看到,虽然大家都穿着厚厚的护甲,但是由于保护部位有限,很多人的手臂都青一块紫一块的。“受伤在所难免。”火箭军某基地下士王文涛告诉记者,“这种对抗的感觉是其他训练课目所不具备的,练起来很过瘾。”

“刺杀训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军历史上,刺杀训练几经中断,在人才队伍培养和训练条件改善等方面,还面临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

对于目前基层开展刺杀训练有关情况,军委训练管理部有关部门前期做了大量调研,此次培训算是一次“试水蹚路”。

“一是刺杀骨干人才紧缺;二是对刺杀训练研究不够,刺杀训练体系有待完善;三是刺杀训练硬件设施不配套。”郑国威说,解决这些问题刻不容缓,目前要做的就是正视刺杀训练。

这样的紧迫感,杨晓斌副教授也感同身受。就在培训班开训不久,他在体检时被查出肺部有鸡蛋大小的肿瘤块。万幸的是,这个肿瘤是良性的。为了不影响教学,他立即做了肿瘤切除手术,就在伤口拆完线当天,他忍着疼痛回到教学一线,亲自指导学员训练。

“刺杀训练是一个体系,仅仅依靠这6周的培训,我感觉远远不够。”杨晓斌总是说时间不够用,“以往我们学刺杀,都要学1年,里面的道道很多,还有一些对接实战的训练,由于时间关系没法开展。如果要真正对接实战化,刺杀训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务之急是培养一批会组训、懂组训的骨干,让他们回去带动各级部队先练起来。”由于刺杀停训已久,院校专业师资力量流失严重,真正懂组训教学的专家型人才不多,梁晓春感觉压力很大,“我们受邀去一些部队教学,发现一些人的动作都是错误的。”

“当前刺杀训练注重观赏性而忽略了实战性,必须根据时代特点、战场特点更新完善刺杀训练内容。”郑国威说,虽然刺杀训练在现代战争中的实际作用大大弱化了,但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精神在任何时代都不能丢,敢于“刺刀见红”的精神永远不能丢。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