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航空工业集团某研究所首席专家李天——

他为战机披上“隐身衣”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张天南 杨元超责任编辑:丁杨2018-06-08 03:32

“人要有一种精神,要为科学事业扎扎实实做点工作”

早期战机的隐身技术,多是采用外形隐身和隐身材料,以降低可探测性,减少对雷达波的反射和红外辐射。

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隐身战机投入使用。发展隐身技术随之提上日程,后来这项研究工作落到了该研究所,李天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这项任务,带领几十名专家组成的团队,开始了一段“马拉松式”的攻关之旅。

现代战机研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论证设计、立项研制到定型服役,每一步都充满着艰辛与挑战。李天带领团队成员一边从头开始进行基础理论研究,集合众智不断优化设计软件,为新一代飞机设计打牢基础;一边紧盯国外相关领域前沿技术发展趋势,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最终探索出符合未来作战需求、综合性能优异的飞机布局方案。

在该研究所成立50周年时,李天寄语广大青年人——“求实创新”,这也是他的航空科研生涯的生动写照。从风华正茂到耄耋之年,航空是他的梦想,蓝天是他的舞台。一路披荆斩棘,一路开拓创新,李天始终保持着一名航空科技工作者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

“九五”期间,研究团队成员在填写科技进步奖申报书时,有一些不准确的表述。看到这些字眼,李天眉头紧皱,一一删掉了。他说:“我们工作实实在在,申报成果也要实实在在,必须要实事求是地写。”

随后,李天把大家叫到了一起,语重心长地说:“评奖是为了做事,不是为了作文。”

2005年,李天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该研究所继顾诵芬、管德、李明之后的第四位院士,他却把荣誉归功于集体:“这不仅仅是对我个人的认可,也是对我们所的认可,更是对航空事业的认可。荣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要有一种精神,要为科学事业扎扎实实做点工作。”

“飞机设计是集体的事业,只有集体强才是真正强”

创新者不老,是因为他会不断汲取新知识的养料。

10多年前,年近古稀的李天,仍然奋战在科研一线,带领科研团队不断攻关,为重点预研项目论证孜孜不倦、不懈探索。

该研究所院士办公室助理秦书妍记得,今年2月前,李天身体很虚弱,却依然坚持工作。“这条曲线不对”“这个数字不对”……患病住院期间,他把办公室搬到了病房,每天仍审阅技术报告,还常把同事和学生召集到身边当面指导。

奋进者芳华永驻,是因为他心中笃定的信念催人奋进。

“做人以德、做事以则、做学以理、做业以勤”,李天把智慧和经验锻造成“阶梯”,留给了后来的攀登者。

“高科技的研究与探索永无止境。”耄耋之年,李天在外讲学时常常用这句话来激励莘莘学子。

在该研究所的一些青年科技工作者眼里,李天既是一丝不苟的专家,更是温厚睿智的长者。他重视培育团队精神,关心年轻同志的成长,他常说:“工作只要认真做了,哪怕有错,也不该批评。”他的人格魅力和他所营造的学术氛围,如同润泽大地的春雨,让一粒粒航空报国的“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李天还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某研究院的博士生导师。“他讲战斗机发展的历史、第四代战斗机的技术特征、舰载战斗机的特殊技术和发展趋势,为我们打开一扇科技之门。”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工业集团某研究所科研人员王辰回忆道。

对待学生,李天从不降低专业标准。从选择方向、指导具体研究到辅导撰写学位论文,他根据每位学生的学术特长、专业特点,给他们“高定位”。许多学生毕业后陆续成为飞机总体技术、气动力技术、隐身技术的技术骨干和带头人,可谓桃李满天下。

“飞机设计是集体的事业,只有集体强才是真正强。我坚信,更绚丽灿烂的航空梦、强军梦,将在年轻人手中实现。”李天生前的话掷地有声。

他的背影虽已远去,精神之光依旧闪耀。如果只能活一次的生命可以如此壮丽,一生亦是永恒。

(张天南、杨元超)

(照片提供:郭晓威)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