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鲨”展翅跃海空 探访背后铸翼人

——航空工业舰载机“飞鲨”团队党员先进集体及个人掠影

来源:中国国防报作者:李博 刘曈曈 赵艳斌责任编辑:丁杨2018-07-06 00:02

冲在一线的党员先锋

舰载机完成设计、制造出验证机后,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对舰载机进行试验、试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需要科研人员赴外场进行科研保障。“飞鲨”在研制过程中,科研人员采取边攻关、边试验、边训练的模式。

据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装备技术保障部副部长宋浩伟介绍,外场技术保障工作强度大,试验中暴露的问题,都需要他们在有限条件和时间内加以解决。舰载机在当时还是新装备、新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难度要比以往更大。此外,舰载机研制,涉及两大集团联合攻关,组织管理模式、研制体系差异较大,所以技术协调工作量巨大。

早期试验场所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外场的工作、生活条件较差,但外场保障技术人员从未在意这一点。他们专心于解决技术问题,所有注意力都在“飞鲨”身上。他们多在早上6时起床,连续工作到夜里11时以后,并且常年出差,多数人全年出差时间达到9~10个月。宋浩伟告诉记者,他有次参加外场保障,连续出差8个月,回到所里后,同事觉得他脸色不好,看起来很疲惫,但宋浩伟当时忙于技术问题,反倒没感觉。直到忙完阶段性工作,才意识到自己确实是有些累了。

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折叠结构件团队任务特别紧张时,党员主动挑起重担,一人同时操作二、三台机床日夜赶工。为了准确计算生产周期,固化生产流程,有的党员感冒发烧,打完点滴就立刻返回岗位继续工作。

为了生产周期的稳定,党小组成员整天在生产线上研究,经常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直到问题解决。紧张工作中,大家实行两班倒、三班倒,并保证24小时都有党员在一线。

采访结束后,记者想要记下宋浩伟的姓名和职务,之前聊“飞鲨”外场技术保障工作时侃侃而谈的宋浩伟却不好意思起来。他笑着对记者说:“我们搞技术的,把技术搞好就行了,不要写我名字了吧。”最后经过记者一番“劝说”,才知道了他的姓名。而在沈阳所,像宋浩伟那样低调朴实的党员,有很多。

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结构部党总支书记魏金龙说:“研究所党员占所有人员比例达60%,科研一线工作人员中,党员比例更高,达80%~90%。工作中,党员表现十分突出。”在这里,处处可见胸前佩戴党徽的共产党员,处处可见党旗。航空工业“飞鲨”团队正是靠着一枚枚党徽、一面面党旗背后所蕴含的坚定信念,使中国实现了舰载机零的突破,为国家海空安全铸就坚强铁翼。(李博、刘曈曈)  

歼-15舰载战斗机在辽宁舰着舰。李唐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