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骑兵连:一息尚存,战斗不止!

来源:新华社军分社 作者:段青 刘小红 相双喜 责任编辑:焦国庆 2018-10-13 20:31:22

“骑兵连,进攻!”

双刀劈刺、控马卧倒、乘马越障……骑兵们挥舞着马刀,迎着旭日,从远处呐喊着奔袭而来,疾驰而过,气势震撼。

这是第76集团军某旅玉树骑兵连官兵正在训练。

军马,是骑兵亲密无言的战友。骑兵连里,很多岗位都与马有关:照顾马匹的叫马勤务,守卫军马的叫马值日……还有“爱马标兵”,这个荣誉,不亚于“优秀士兵”的荣耀。

骑兵伺候军马,不但把草把料,寸草三刀,而且“饮马三提缰”。“马无夜草不肥”,草原上,青草鲜嫩茂盛季节,骑兵带军马夜出“放青”,清晨方回。凌晨三点喂马,清晨饮马,严格遵循马的作息,无论寒暑,丝毫不差。

战马“枣红”,是接受过乘马越障、控马卧倒、镫里藏身等骑兵全课目训练的战马,是多次比武夺魁的“功勋马”。

那年,排长朋瓜郑重接手“枣红”,朝夕相处,情同兄弟。去年,参加骑术比武,“枣红”意外滑倒,腿受伤感染,虽经抢救,但遗憾牺牲。

“‘枣红’是在我手里牺牲的,我没法给大家交代。”这个如山的汉子落泪了。“枣红”走后,骑兵们把它埋在巴塘草原营区边上,举目能及。

“骑兵连,进攻!”

电视剧《亮剑》中,骑兵连与日军拼杀至最后一人,仍然坚持进攻的镜头,是指导员范文秀为新战士讲解骑兵精神最常用的教材。

骑兵连新兵第一课,学光辉连史、悟骑兵精神,在增强荣誉感、自豪感中坚定理想信念。

“一息尚存,战斗不止”的骑兵精神,代代相传。新中国成立初期,数百名官兵依令组建青海骑兵支队,历经艰辛扎根这片平均海拔4200米的雪域高原,成为全军驻地海拔最高的骑兵连。

连队先后荣立集体一等战功4次,荣立集体二等功、三等功各3次,被中央军委授予“高原民族团结模范连”荣誉称号,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誉称号。

95后大学生士兵李智,怀揣特种兵梦来当兵,不承想却成了骑兵,非常失落。入伍第一课,他走进连队荣誉室,在学连史中重温骑兵英雄故事。

半个多世纪,一茬茬骑兵守望着高原苍凉寂寞,无怨无悔。几十年如一日,一代代骑兵,在巴塘草原扎下营盘,稳若磐石。不少官兵永远留在了高原,用生命筑起一座座精神丰碑,演绎出一曲曲忠于使命的高原赞歌。

一个个英雄骑兵的故事,撞击着他的心灵。“虽然骑兵时代已远去,但‘骑兵精神’永不磨灭。”经过一年多学习训练,李智爱上了高原,更爱上了骑兵。

“骑兵连,进攻!”

马刀雪亮,黄尘滚滚。150米距离内,竖起7个模拟人体“敌”目标,高低不同。策马、举刀、倾体、挥刀,骑兵们如行云流水……瞬间,7个“敌人”“人头”落地。

这是连队日常斩劈训练。斩劈是骑兵冲锋杀敌最快捷的手段,是训练中必不可少的课目。

英姿飒爽背后,付出不为人知。骑兵训练作战讲究“人马合一”,往往要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下士班长童学斌,“颠马”这关最难忘。刚上马3个月,马背上,他和战友的臀部磨烂出血,甚至脱衣洗澡都困难。在马背上劈刺、射击,双手脱缰,仅靠大腿夹住马肚。为练“铜腿铁裆”基本功,他每天都要骑在器材上,挥刀反复练,甚至学习、休息时,大腿间还夹着凳子,双腿常常肿得上不了床。

“虽然骑兵主宰战场的时代已远去,但我们没有因此降低训练标准。”连长王育龙说。除步兵共同课目外,骑兵还熟练掌握了高难度实战动作、技能。连队还探索出适合高原环境的雪地侦察、快速出击等20多种训法战法。

“在高原山地,骑兵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王连长充满自豪。的确,骑兵有着复杂地形通过能力和全天候作战能力,在追击、侦察方面都有独特优势,弥补了机械化巡逻“短板”。

玉树地震发生后,道路、通信全部中断,机动车无法通行。连队派骑兵出击,前往机场探明情况,仅用40多分钟,就将通航信息报告给临时指挥部,很快,首条空中救援线便开启。

去年,玉树上拉秀乡遭受暴雪灾害,路封车阻,数百名牧民被困。骑兵连乘马救援,把生活物资及时送到受灾群众家中。

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视频监控、远距离传感器等设备,给骑兵插上信息化翅膀,提高了执勤效率。

“骑兵连,进攻!”

冲锋号令在辽阔的雪域高原久久回荡,骑兵们挥舞着寒光闪闪的战刀,迎着朝阳冲锋。明亮的阳光里,骑兵的剪影,飞向遥远的天际。

(新华社西宁10月13日电)

(新华社军分社·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