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哈巴边防连:一封“家书”引出31年军民情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陈 顺 王子冰 责任编辑:乔楠楠 2019-03-18 03:04:01

白哈巴边防连:一封“家书”引出31年军民情

■陈 顺 王子冰

杨东昭(右一)退伍前与阿哈吉别克(左一)合影留念。

祖侬·阿本(左一)给恰依肯夫妇读杨东昭写来的“家书”。

图表文字:皇甫秉博

2月23日,新疆军区某边防团白哈巴边防连收到了一封老兵来信——退伍31年的杨东昭,恳请连队帮助寻找驻地哈萨克族老乡恰依肯·米哈提夫妇,并在信封里附上一封特殊的“家书”。

连队翻译祖侬·阿本在寻访中了解到,恰依肯夫妇已经年过七旬,如今居住在距连队数公里外。

带上信,官兵踏雪来到恰依肯的家中。问及杨东昭,恰依肯的妻子阿哈吉别克·阿吉达尔频频点头:“当年他就跟我们家的娃娃一样,不过如今已好久没联系了。”

说话间,阿哈吉别克翻出一张珍藏的旧照片,照片中是她和儿子吉恩斯、杨东昭的合影,这也是他们唯一的合影。尽管经过几次搬家,照片已经泛黄,但夫妻俩仍然小心翼翼地收藏着,照片上的笑容依旧清晰在目。

在连队官兵的帮助下,杨东昭终于如愿以偿。通过视频电话,他看见了日夜思念的恰依肯夫妇,此刻,年过半百的杨东昭已是泣不成声。电话这头,恰依肯和阿哈吉别克夫妇俩也满脸泪水。

“30多年时光飞逝,对白哈巴眷恋依旧。”祖侬取出杨东昭寄来的信,一字一句地翻译给老人听:“十分感谢当年白哈巴乡亲们,特别是恰依肯夫妇对我的关照,希望能够取得联系。”

阿哈吉别克老人流着泪说,这封迟来的“家书”,她已经等了许多年。

“他们待我如亲儿子,吃饭时总把大块肉往我碗里添”

时光回溯到35年前,早年失去双亲的杨东昭应征入伍,来到白哈巴边防连服役。在一次走访牧民家时,他与恰依肯夫妇相识。

当恰依肯夫妇得知杨东昭父母均已过世后,他们心疼不已。这对善良的夫妻不但经常做些可口的饭菜邀杨东昭来家中做客,还时不时到连队给他送些干果和奶酪。杨东昭感受到了久违的家的温馨,一有时间便去恰依肯夫妇家中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4年时光匆匆而过,杨东昭即将退伍返乡。临别前,他要来了恰依肯夫妇的通信地址,以便日后联系。然而,随后几十年间,恰依肯夫妇多次搬家,他们最终失去了联系。

不久前,远在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的杨东昭,几经周折终于了解到老部队的通信地址,寄来了这封“寻亲信”。连队翻译祖侬当即与杨东昭通了电话。

“恰依肯叔叔一家为人热情,相处起来也特别融洽,每次到他们家,就像是回家了。”杨东昭在电话中说,周末休息时,恰依肯一家做了好吃的抓饭,都会叫他去吃。

“他们待我如亲儿子,生怕我吃不饱,吃饭时总把大块肉往我碗里添。”杨东昭回忆说,那时候军装磨破了,都是阿哈吉别克婶婶帮我缝补。

“她经常拿出这张合影看一眼,总是偷偷抹眼泪”

放下电话,祖侬深受感动。为了完成杨东昭的心愿,他向连队报告后,当即带着官兵展开寻找。

根据杨东昭提供的信息,官兵们来到恰依肯夫妇原先居住过的白哈巴村。他们在村中多方询问后得知,恰依肯一家已经很久不在村里居住了……

“寻亲”的线索就这样断了。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官兵们从另外一个村打听、找到了恰依肯老人的外孙,这才得知,恰依肯夫妇早在10年前就搬到了铁热克提乡阿克哈巴南村生活。

又过了一天,官兵们辗转见到了恰依肯的儿子——吉恩斯·恰依肯。吉恩斯说,母亲手机中,珍藏着一张她和杨东昭合影的翻拍照,“照片是当年杨大哥离开前拍摄的,有了智能手机后,母亲让姐姐将照片翻拍保存着,她经常拿出这张合影看一眼,总是偷偷抹眼泪。”

官兵们跟随吉恩斯,来到恰依肯的家。

从祖侬手中接过杨东昭寄来的“家书”,年迈的阿哈吉别克激动万分:“多少年了,我很想念杨东昭,现在这里发展旅游业,每当有游客来村里参观,我都会多看几眼,想着人群中或许会有一个熟悉的身影……”

那天,阿哈吉别克还对官兵们讲起一件往事。

有一年深冬,刚下完雪,杨东昭趁着周末来看望他们,吃完晚饭后就回了连队。午夜时分,连队却没见他归队,只得派人到恰依肯家中寻找。这下可急坏了恰依肯夫妇俩,连忙出门去寻,直到后半夜才在一处山谷里找到冻得瑟瑟发抖的杨东昭。

原来,当天天色已晚,山里道路复杂,加之夜深雪厚,杨东昭在回连队的路上迷了路,不慎跌入冰河……“我记得,东昭那天穿了双白色的毡靴,被水打湿后已经上冻了。如果不是我们及时赶到,他的脚恐怕都保不住了,想起来可真后怕。”阿哈吉别克说。

“这些年我们搬过几次家,也许是因为这个,我们一直没有收到他寄来的信。”老人想了想说。

31年后终“相见”,老人几度哽咽

在信的末尾,杨东昭的署名为“一个让你们失望的人。”问及这件事,他向祖侬说明了原委。

因为和恰依肯一家建立了深厚感情,相处得宛如一家人,在杨东昭退伍当年,老两口有意将他收作养子,劝他留在白哈巴生活。

杨东昭犹豫了许久,最终还是含泪告别了恰依肯夫妇俩,回到了河北玉田。几十年来,杨东昭曾多次写信给恰依肯,但都石沉大海。后来,他又想方设法打听夫妇俩的消息,都被告知:因牧民转场,已搬家许久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东昭这个当年20岁的小伙子如今已年过半百,虽然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但内心对两位哈萨克族老人的思念越发强烈。在千家万户团聚欢乐的鞭炮声中,他提笔写了一封信寄到曾经服役的连队寻求帮助。

在恰依肯家,为了让31年未见面的亲人“相见”,官兵们拨通了杨东昭的视频电话。

虽然隔着千山万水,远在数千公里之外,再次听到熟悉的声音、见到已经不再是小伙子的杨东昭时,阿哈吉别克还是一眼就认出了他。阿哈吉别克说:“我们很想你,终于又听到你的声音,看到你了。这里也是你的家,你什么时候回来看看?”

电话那头,杨东昭哽咽着说:“要回,要回,我一定回去探亲,看望你们。”

也许是巧合,也许是缘分。放下电话,在和老人攀谈中官兵们得知,阿哈吉别克的女儿前些年也出嫁到了连队附近的村子。几年前,连队战士巡逻途中还经常在她家中休息,她和战士们相处得也亲如一家。

白哈巴边防连指导员毕自昌说,这看似是巧合,其实更多的是源自军民之间朴实的情愫和真挚的情感。白哈巴边防连从建连开始,就和当地牧民守望相助,这份鱼水深情绵延至今、历久弥新,总能给人以鼓舞和感动。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