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给第二故乡的那抹“老兵绿”

——5位老兵在内蒙古阿拉善接力治沙18载的故事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姜玉坤 责任编辑:刘上靖 2019-05-02 15:02:42

李德海、黄高成、李旦生、张新华(从左至右)在沙漠中筹划“阻沙屏障”新方案时的场景。

从本世纪初开始,因为肆虐一时的沙尘暴,很多人知道了一个地方: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那些日子里,从阿拉善“起飞”的漫天沙尘,让中国北方许多地区的居民苦不堪言。

防沙治沙,迫在眉睫,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又绝非一朝一夕可见成效。

2001年,时任阿拉善军分区司令员的李旦生,组织官兵投入“绿化大沙漠、遏制沙尘暴”的生态保卫战。2002年,李旦生从司令员的位置上退了下来,但他并未从治沙岗位“退休”,而是与另外4位老兵,内蒙古军区原司令员黄高成,阿拉善军分区原司令员张新华、李德海和阿拉善军分区原政委王永华,接力治沙18载,在茫茫沙漠中打造出近17万亩的绿色屏障,被当地农牧民亲切地称为“老兵绿”。

——编 者

“沙子‘缠’腿,我‘拔’不出来呀”

“带头植树治沙的,是李旦生。”采访期间,李旦生是大家提及最多的人。

扛着树苗,头戴草帽,身着迷彩服,脚踩解放鞋,黑红色的一张方脸上“沟壑纵横”,李旦生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与常年在沙漠里劳作的农牧民并无两样。

“李司令从退休那天起,就开始每天拄着棍子、扛着锄头与大家一起干。”志愿者王新宇告诉记者,虽然李旦生退休了,可大家还是习惯称他“李司令”。“有次午餐,李司令和大家拿出自带的干粮,在沙丘上席地而坐吃起了午饭。但一阵大风起,李司令和大伙只能干粮就着沙子往肚里咽。收工时,大家发现李司令不见了,急忙四下寻找,最后在一处不起眼的沙窝里找到了他。原来干了一天活,他累得靠在沙窝里睡着了,身上、脸上满是沙子……”

这些年,不论治沙多苦多难,李旦生从没想过放弃,用他自己的话说,“沙子‘缠’腿,我‘拔’不出来呀。”

18年前,李旦生在退休前的那个晚上,回想起自己的军旅生涯,有个画面始终在脑海中抹不去:他去向挂钩扶贫对象李有财辞行,发现一场持续3天的沙尘暴过后,这个牧民家里死了27只羊和6峰骆驼,还有5峰骆驼和40多只羊被刮丢了。回来的路上,看到漫漫黄沙掩埋的牲畜尸体,李旦生心痛不已。在阿拉善军分区任职期间,他深刻意识到,治不住沙尘,就别想刨掉贫困乡亲的穷根;而带领官兵打响沙海“生态战”,更让他认识到,“以贺兰山为界,阿拉善成为河套平原乃至华北、京津的最后一道生态防线,是祖国北疆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想到这里,李旦生从床上坐了起来,“我要留下来,继续参加阿拉善军民的治沙大会战。”第二天一大早,他换上迷彩服,背上行囊,带着干粮,来到沙漠深处,投入到治理沙漠的生态阻击战中。

“我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就是从一棵梭梭开始种起,一棵一棵地种,一片一片地绿化,一个沙丘一个沙丘地治理。”冬去春来,沙漠上的植被黄了又绿,绿了又黄,李旦生一干就是18年。他就像一株骆驼草,在沙漠里生根、发芽,顽强地生长。

“你这个司令退休治沙,我这个司令也不能当逃兵”

晨曦微露。一栋居民楼里,几扇门不约而同地被推开,屋里的人下楼把树苗装上车,带着设备,发动车上了路。沙漠里的道路蜿蜒向前,几束车灯忽明忽暗地闪烁着。

车辆前行的目标是沙漠中的植树点。这段路程,李旦生和其他几位老兵,少的跑了三五年,多的跑了十几年。每到春天的植树季,他们回到阿拉善,几乎天天都要这样“跑”。

在沙海中植树极其不易。年过七旬的李旦生,干起活来明显吃力了,几捆树苗抱下来就气喘吁吁。他告诉记者,常常是第一天挖好的树沟,一夜之间就被沙尘填平。前一天刚种下的树,第二天有的根部已经裸露,有的已被大风连根拔起。有时一场大风,能将一个月的辛苦化为乌有,需要反复多次才能种活一片树林。

“老司令给大家树立了榜样。他总说,只要我还有口气,还没啃下治沙植绿这块‘硬骨头’,我就不撤兵。”挨着李旦生干活的,是“接棒”李旦生担任阿拉善军分区司令员的张新华。他担任司令员期间,也没少为改善沙漠生态的事操心,李旦生任期官兵种下的沙漠绿化带,在他任期内又延长了七八公里。2008年,张新华从司令员位置上退下来的当晚,就找到李旦生:“你这个司令退休治沙,我这个司令也不能当逃兵。”

两人一拍即合,联手筹划,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四处募集生态建设资金,相继在阿拉善建起3个大型树苗种植基地。

受到他们两人顽强治沙精神的感染,内蒙古军区原司令员黄高成、阿拉善军分区原司令员李德海、原政委王永华,也在退休后相继加入他们的行列。比李旦生还大一岁的黄高成,不仅把老伴儿拉进了治沙队伍,还利用各种机会了解沙漠治理的新理念、新技术,为军民传授“容器植树”“高压水冲植树”等新方法。李德海、王永华开动脑筋,采用草方格固沙、筑多层篱笆防风防沙的办法,创造了沙漠幼苗成活率突破60%的纪录,还与牧民成立合作社,发动牧民积极参与沙漠产业经济建设。

“只要点燃每个人心中治沙植绿的‘火种’,再大的荒漠也会止步”

每当夜幕降临,几束荧黄的手电筒光束从一个山梁闪到另一个山梁,当地百姓就知道,是那5位老兵来了。他们从沙漠里收工回来,赶忙划拉几口饭,就揣上手电筒,去这村那村找村干部了解情况,挨家挨户动员农牧民参加植树治沙。

从退休起,5位老兵一直在为沙海里的绿色梦想竞相奔走。他们的治沙植绿行动也感召和带动了社会各界参与其中。如今,阿拉善地区已自发成立了上百支“植树治沙”绿色志愿服务队,百余家金融企业、上市公司的近万名员工来到大漠接受国情教育,驻地26万军民投入到植树治沙会战,在腾格里沙漠东缘逐步建成宽4千米、长30千米的绿色长廊。

“1棵树就可以解决4平方米的荒漠化问题。”时任深圳证券交易所理事长的陈东征是李旦生的老同学,看到李旦生在第二故乡的作为和阿拉善特殊的生态环境,他的内心受到强烈震撼。一番恳谈后,两人达成共建“青年世纪林”的合作意向。此后,深圳证券交易所几乎每年都组织员工志愿者进入腾格里沙漠,与阿拉善军分区官兵携手植树,“青年世纪林”现已达5000多亩。

“我们不是几个人在种树。18年来,从部队到地方,从企业到个人,许许多多的人都在为实现阿拉善的绿色梦想默默奉献。”李旦生说,“尽管几万亩的生态建设与十几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戈壁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但只要点燃每个人心中治沙植绿的‘火种’,再大的荒漠也会止步!”

18年来,伴随沙漠中一棵棵树苗成长的,还有5位老兵与日俱增的白发。他们郑重许下3个诺言——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21年建党100年时,建成生态公益林20万亩;2027年建军100年时,建成生态公益林30万亩;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生态公益林40万亩。”

这意味着,往后余生,他们将继续在这片“沙场”奋战。

(照片由徐博荣拍摄)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