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军运会开幕式600余名场务保障官兵:舞台之下的“神笔马良”

来源:新华社 作者:刘艺、程小冬、任明 责任编辑:丁杨 2019-10-18 22:45:24

突然出现的一条水带将舞台一分为二,水上竹筏载着诗人顺流而下,两岸风景随之鲜活起来——

左岸,长亭从地下升起,亭中有女抚琴。不知不觉中,亭外小麦已拔节生长至遍地金黄,和着琴声翻滚起伏;右岸,熙攘热闹的市集中,折扇邀公子,胭脂赠美人,孩子们嬉闹欢笑着从人群中跑过……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开幕式上,如画江山在观众面前徐徐展开。然而,麦田、岩石、大树是靠什么翻转到舞台之上的?长亭、商铺、数千名演员是怎样突然出现的?最神奇的那条真水带又是如何做到时有时无的?

答案就藏在中部战区陆军某舟桥旅的600余名官兵身上。他们隐身在全三维立体式舞台之下,负责操控25个人员通道、116块道具翻板、29个雾森设备和37个景物升降平台,好像神笔马良般“画”出一个个场景。

但“画”出场景的过程,远没有大笔一挥那么轻松。

“文明之光”表演单元结束后,官兵们要在6分钟内,将22块翻板上的岩石换成小麦,同时要保障演员从通道入场。每块翻板面积为16平方米,重达300斤,需要6个人同时作业。但支撑翻板的立柱之间距离狭窄,翻板卸下移动时仅有不足20厘米的剩余空间,官兵们同时作业,相互撞车不可避免。

“太难了!”谈起第一次练习时的场景,营长成先明苦笑着摇头,“仅卸下1块翻板就耗费了7分钟,所有板子换完用了半个多小时,远远达不到导演要求。把问题反馈给施工方,他们也束手无策。”

为了完成任务,舟桥旅官兵现场召开“诸葛亮会”:有的提出用固定卡槽替代固定栓来提高作业效率;有的认为需要在翻板下加保险杠,以确保安全;有的设想在立柱上加一个把手,或许能提升作业灵活性……

舟桥兵本就天天与钢结构、机械设备打交道。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不仅突破了6分钟,反复试验练习后,官兵们3分钟就可以完成景物切换。

分秒必争的高效作业之外,还有枯燥无味的漫长等待。

安全员蒋高原的职责,是排练开始前检查舞台螺丝、卡销,提醒候场演员注意事项。无聊时,他会竖起耳朵听台上的脚步声,根据背景音乐的切换判断节目的变化;通过场下的道具和演员的服饰,猜测节目的内容,可他从来没有亲眼看过一次排练。

“每天下午1点多从营区出发后,第二天凌晨3点左右才能回去,工作时间达14小时。”舟桥旅保障部副部长梁毅说,最难熬的还是在8月,武汉连续高温橙色预警,舞台下空间密闭、尘土飞扬、噪音不绝。即使这样,官兵们仍坚持保障作业,还经常会暖心地把自己的马扎、泡面让给候场的演员……

开幕式总导演杨笑阳称,官兵们“用双手托起了开幕式整场演出”,也用双手确保了全三维立体式舞台的惊艳呈现。

他们,就是舞台之下穿着绿色迷彩的“神笔马良”。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