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喀喇昆仑的另一种“军姿”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张强 李蕾 徐俊 索延客 责任编辑:李晶 2019-11-04 13:31:35

这里,位于祖国西险。这里,比远方更遥远。与千里之外一座座的繁华都市相比,喀喇昆仑的时空仿佛总是错位的。生活在繁华之外,这里的故事鲜为人知。

上午9点半,大半个中国已经进入新一天的工作节奏,兢兢业业忙碌着的人们,犹如无数紧密啮合的齿轮,按部就班地带动着一座座城市村镇的日常运转。

这个时候,喀喇昆仑的绵绵山脉,边关军人刚刚迎来高原的晨曦,边防卫士们开启了他们崭新而又平凡的一天。他们的任务一成不变,日复一日枯燥乏味,但生活在霓虹灯下的新一代,恐怕很难想象他们在同一个24小时之内,付出了怎样的劳累和艰辛?

高原澄澈如洗的碧空之下,他们同样是转动的齿轮,用脚踏实地的坚守带动起国防这部更加精密的机器。在看似微不足道的平凡岗位上,在人迹罕至的雪域崇山间,他们细水长流的故事,让我们触摸到了这支军队最纯真质朴的本色。

走向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喀喇昆仑,走进深藏在雪山皱褶之中的一个个哨所,一路触摸到的绝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高度与距离—那是一段仰望崇高、追寻崇高的心路历程。

——编者的话

坚守喀喇昆仑的另一种“军姿”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张 强 解放军报记者 李 蕾 通讯员 徐 俊 索延客

温室大棚里采摘蔬菜,任军章脸上挂满丰收的喜悦。

任军章:三十里营房生产生活保障中心四级军士长

“我在三十里营房种蔬菜”

今天的天气不太好。阴翳的云层连绵不绝,把太阳遮挡了个严实,直拢到山尖上头。位于喀喇昆仑北麓的三十里营房生产生活保障中心里,种植员、四级军士长任军章,比平日里晚一些卷起了盖在大棚上的保温棉被。

每天早上,任军章都注意着天气,等到光照角度合适了,再打开这些隔绝了寒夜冷风的棉被,让温室里的瓜果蔬菜接受阳光的洗礼。

在高原上种了十几年蔬菜,任军章深谙“靠天吃饭”的重要性:对那些温室里的绿苗来说,多一道阳光就多一些生机;多一个阴雨雪天,它们熬过这一冬的难度就又增多了几分。

于是,任军章的心情也形成了“固定反射”,每天起床的状态跟着窗外的“晴雨表”走高或走低,碰上艳阳天就心情舒畅,遇到阴雨天情绪便难以高涨。

海拔3600多米的高原,如今已进入冬季。营区的草木渐趋黯淡枯黄,和满眼光秃秃的灰色山头融为一体,只有24座48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还绿意盎然。

温度转凉,氧气变得稀薄,但温室里的蔬菜,还是按照人为安排的节奏,努力地生长着。正值黄瓜成熟期,今年8月种植的第二季黄瓜已经瓜熟蒂落,可以采收了。蔬果收获的时节,也正是任军章最有成就感的时刻,捧着将要成熟的果实,他眼里尽是满足,晒得黑红的脸庞不禁露出笑意。

任军章蹲在大棚的泥地上,把一根根顶花带刺、新鲜碧绿的黄瓜从茎上掐下来,堆到塑料箱里,再把它们装进透明的塑料食品袋,一袋袋地搬运至运送物资的卡车上。

除了黄瓜,大棚内还栽有采收期长达一年的辣椒,和更多长期种植的绿叶菜。满眼单调的天地间,这些青翠鲜嫩的蔬菜成了洋溢着生命力的唯一色彩。任军章和战友,把这一袋袋储藏着生机活力的蔬菜装进卡车,目送着它们,一路朝着高原的营区驶去。

刚入伍时,任军章守在边防连。那里的冬天,超冷,再加上距离遥远,从山下运来的绿色蔬菜,到不了边防就烂了。于是,战士们自己用大蒜水培的蒜苗,成了冰天雪地中唯一的绿色。泡方便面时,剪下两根蒜苗扔进碗里——任军章回想起往昔来,还有种幸福感。

被调到三十里营房生产生活保障中心担负种植任务,任军章从未觉得这份工作很平凡。对边防官兵们而言,丰富的军营餐桌是生活中的大事;对于任军章而言,种好这些蔬菜,让战友们有菜可吃,也是天大的使命。

在寸草不生的高原戈壁种菜,并不是件容易事。这里冻土层厚、土壤贫瘠,在完成种菜这件“靠天吃饭”的任务中,任军章和战友要一次次地“与天抗争”,想方设法换种子、翻土地,让蔬菜熬过冬天。10多年的时间里,他和战友们已成功栽种了40多种瓜果蔬菜。

与蔬菜打交道,即使是日常用餐,任军章也总爱以检验产品的态度,评估一下蔬菜的口感;保障中心的官兵回家探亲,也总是会惦记着把家乡的新种子带回部队,尝试一下在高原种植。

闲暇时光,任军章和战友们就像普通的菜农一样,育苗、修枝、喷药,在大棚里一干就是一天,久而久之,大家的手掌都被磨出了茧子。

今年,保障中心为分管单位、驻训部队及边防官兵供给41吨蔬菜,他为此感到骄傲。

在任军章心里,盘中的绿色不仅是“口中餐”,也是官兵们精神上的“强心剂”——即使守护的不是界碑,手中常握的只是农具,他也觉得,自己的坚守有意义。这样的日子平凡朴素,但每一滴汗水是为了战友而流……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