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多些“笑点”与“泪点”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陈利 杨琪潇 薛维高 责任编辑:刘上靖 2019-11-28 10:27:33

让教育多些“笑点”与“泪点”

——来自第71集团军某旅教育课堂创新的新闻调查

训练间隙,一场交流活动顺势展开。轻松的话题设置和讨论氛围,让这次教育润物无声。 唐青松摄

红了眼眶动了情,打破隔阂入了心

■教育的对象,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新时代官兵,与他们拉近距离、保持平等,才能在情感上相融相通

说起教育课,第71集团军某旅作战支援营教导员张俊感慨良多:“10年前,一张精美的幻灯片就能让官兵赞叹不已;5年前,一段教学视频也能让大家目不转睛。”

作为一名“老政工”,本应对教育课得心应手,但近两年张俊越发感到力不从心:“即使课件制作精美用心,语言活泼接地气,视频段子一个接着一个,也很难在课堂上引发官兵共鸣。”

“眼前无是非,心中无波澜。”张俊用一句时髦的“网络语言”,总结时下有些官兵面对教育课的心态。

他认为,这是一群富有思想、情感丰沛的青年官兵,他们见多识广、思维活跃,主体性和参与感更强,靠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已难见成效。

旅政治工作部主任杨磊,形象地打了个比方:新时代的连队政治教育课好似一节节高铁列车,教育者作为“高铁车头”,在发挥主导性作用、把握行进方向的同时,须得把“情感教育”融入课堂,通过“情感教育”调动官兵的主体力量,从而在巨大同向力下催生“加速度”,最终达到教育目标。

在大学生士兵、指挥通信连上等兵汪子健眼中,连队指导员薛燚,就是那个与众不同的“高铁车头”。

上半年,部队在野外驻训,薛燚组织了一次“时代新人说”教育活动,连队官兵自愿上台分享成长故事。

多次在旅队军事比武中夺得名次的下士马扬威走上台。他的人生经历可谓“逆袭”:少年时不幸遭遇车祸,右腿受伤长达几年时间,基本不能奔跑。伤势恢复后,他坚持锻炼,到了部队练得更拼,凭着毅力完成了从“零跑者”到连队“领跑者”的跨越,还写完一本“思想跑者”日记,赢得了“军营阿甘”的赞誉。

那天,听完“军营阿甘”的故事,坐在台下前排的汪子健红了眼眶,台上的薛燚,顺势将汪子健等几名战士请上台发表即兴感言。台上感言发自肺腑,台下掌声持续热烈,一堂“无畏困难”的教育课“水到渠成”。

真正让汪子健“红了眼眶动了情”的,正是引起官兵共鸣的身边故事。

端午节,在驻训点组织“品粽话乡情”活动,纾解思乡情,激发练兵热;组织“我和我的祖国”视频制作比赛,人人参与感受沧桑巨变;利用参与“定向越野”“紧急集合”之机,为官兵过“集体生日”……

聊起这些充满“正能量”的活动,薛燚扳着手指如数家珍:“现在,我们每隔2个星期就会组织一次教育配合活动,战士们乐意参与,是因为他们觉得轻松自在,觉得他们正在被关爱、被关注。”

当你真心去拥抱他人,他人就会回抱得更紧。

薛燚一边讲述,一边做出一个“拥抱”的动作。在他看来,拉近距离、打破隔阂,营造“大家讲大家听,共同受教育”的开放氛围,就是走进受教育者心灵的“暖心模式”。

薛燚的课堂并非个例。今年以来,旅队注重把握教育主体的时代特质,通过在教育计划中“留白”,给教育者提供更多“自选动作”空间,力求教育形式生动活泼;与此同时,引导教育者从“主讲”向“主持”转变,为官兵递上话筒,请他们上台成为“主角”。

看到这样的转变,张俊乐了。

“今天,官兵之间、兵兵之间需要这种平等的交流。只有达到情感上的相融相通,才能有效调动官兵情感和主体力量。”他说。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