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救灾一线群英谱丨让青春之光闪耀在抗洪大堤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赖文湧 等 责任编辑:乔楠楠 2020-09-13 10:26:28

搭起抗洪一线的“智慧舟桥”

■解放军报记者 赖文湧 通讯员 龙 煜

时间重回到今夏抗洪的日子。

夜幕降临,庐山市龙溪坝上空,两架夜视无人机的信号灯闪烁不停。无人机的航拍镜头下,大坝正经历着洪水的考验——

大坝左侧,鄱阳湖的水位超过历史极值,不断攀升;大坝右侧,蓄洪区的洪水冲击着坝体……

此时,东部战区某舟桥旅的一辆指挥车内灯火通明,通过重舟一营的无人机实时回传的画面,营长隋军与水利专家汇总气象部门的水文气象数据后,决定采取“木桩交错固定护坡法”加固堤坝。一个多小时后,险情排除。

在重舟一营官兵眼中,防汛抢险是一项科学系统工程,靠的是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庐山市南康堤加固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7月14日凌晨,长江洪峰即将到来。重舟一营官兵奉令紧急加固一段1200米长的子堤,并排除部分渗漏、管涌等安全隐患。关键时刻,一连连长余元祥主动请缨人工摸排并采集数据。

他系好安全绳,翻过护栏,跳入齐腰深的水中,徒手在浑浊的水里来回摸索,将6个渗水口全部找到,逐一进行标注。

指挥车内,收到余元祥传回的点位数据后,营里专门成立的“抗洪智囊团”迅速商议方案,向奋战在大堤上的官兵下达指令:迎水面的官兵,采取土工膜截渗的方法封堵渗水口,并用沙袋对土工膜进行“门字型”固定;背水面的官兵,用黏性土和沙袋抢筑约1.5米高的月堤,以减少渗透压力、延缓涌水带沙速度。

不久后,洪水汹涌而至。此时,南康堤已加固完毕,渗水口全部完成封堵,堤坝未出现溃堤险情。借助科技手段,英勇奋战在抗洪一线的官兵们搭起了“智慧舟桥”。

让青春之光闪耀在抗洪大堤

■林文贵 解放军报记者 李建文 特约记者 迟玉光

7月11日,受持续降水影响,赣江北支南昌段水位突破警戒线。

大雨过后,在南昌市廿四联圩大堤上,东部战区空军地导某营官兵冒着高温,一边铺设防浪布,一边在联圩附近挖沟渠。

“执行抗洪抢险任务以来,我们营官兵坚守大堤、连续奋战,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筑起坚实的屏障。”列兵陈毅伟告诉记者。

7月14日,是陈毅伟的18岁生日。在大堤上,他度过了一个特殊的“成人礼”。

“不好,芦洲渡口出现险情!”7月14日5时,天刚放亮,睡梦中的陈毅伟就被一阵嘈杂声惊醒。

南昌市芦洲渡口大坝一侧,出现长10米、宽3米的塌洞,若不及时翻填封堵,很可能恶化形成决口。

陈毅伟和战友们闻令而动,连续奋战6个小时成功排除跌窝险情。

在这支平均年龄只有25岁的抗洪队伍中,像陈毅伟一样的战士还有很多。双脚被泡得发白,脖子被晒得脱皮,他们却从未退后半步。

7月19日,廿四联圩联庄村段堤坝受洪水冲刷,随时可能发生塌方,急需铺设防浪布。

“突击队员,跟我下水!”三级军士长徐康乐冒着疾风骤雨,带头跳入水中。

湍急的水流中,下士王安忆感到掌心一阵刺痛,等他抽回右手时,鲜血不断流出。他咬紧牙关,继续放置沙袋固定防浪布。最终,突击队员们用4个小时完成了200多米的防浪布铺设,确保了大堤安全。

8月5日,官兵们接令悄无声息地归建。一位经历过1998年洪水灾害的老人感慨地说:“他们还是当年的样子,来时急如星火,走时静若山川。”

时光荏苒,一批批身穿迷彩服的年轻军人,总是战斗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用行动谱写华美的青春乐章。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