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青风火轮”——记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宋青

来源:新华社 作者:黄明、黄一宸 责任编辑:乌铭琪 2021-03-24 21:08:32

“真想把自己冻进冰箱。”时至今日,已经康复的热射病患者、空军航空兵某部一级飞行员李晓(化名),依然忘不了患病时体内“着火”的那种煎熬。

(一)

2020年6月,李晓在一次高强度训练后出现重症中暑症状。

“必须留观一晚!”电话那头,在北京远程指导的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组长、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宋青,提着嗓门喊道。

电话没开免提,边上的李晓却听得很清楚:“明早复查化验再定,我担心是热射病!”

这是他第一次听到“热射病”这三个字,也是第一次听见“宋妈妈”的声音。

果不其然——第二天,李晓几十项生理指标数值“爆表”,随后,这名训练尖子躺进了ICU。

“热射病以核心体温高于40摄氏度和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及多脏器衰竭为特征。”宋青说,热射病不同于一般中暑,大量热能聚集在人体内无法散出,好比体内着了火,极易引发凝血功能障碍、肠源性感染及多脏器衰竭病症,甚至危及生命。

2005年,宋青曾目睹一名患热射病的年轻战士经抢救无效去世,悲痛不已,自此她开始带领团队主攻热射病防治。

16年来,宋青团队一手抓预防、一手抓救治,通过临床诊治或远程诊疗,已经把许多个“李晓”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二)

“热射病可防可治!”如今,宋青团队热射病救治成功率已超96%。

谈及热射病的救治,宋青反复强调的就是:“降温!第一时间降温比立即送医更重要!”

正是这句话,使列兵王小龙(化名)死里逃生。

2019年8月,一次长跑后,王小龙眼前一黑,一场“教科书”式的救援迅即展开——

“第一棒”是班长汤文斌。他联想到培训过的热射病症状,立即对王小龙采取降温措施。几分钟后,全身滚烫无汗、血压几近为零的王小龙被送到旅卫生连,“接力棒”到了杨若腾手里。

卫生连连长杨若腾继续给王小龙降温,同时建立起3路静脉通路,并迅速拨出两通电话:第一通联系驻地部队医院转诊;第二通打给北京的宋青。

“发现异常、降温处理、送医,整个过程仅用了9分钟!”对于这一现场处置,宋青相当满意。

接到电话,宋青当即进行远程指导:遏止肠源性感染、进行血滤治疗……“我飞过去之前,还协调了距离较近的2名热射病专家先行前往。”宋青回忆说。

仅仅5天,多达6个内脏器官功能衰竭的王小龙便醒了过来,见到了一头卷曲短发、戴着眼镜的宋青。

“这是极重型劳力型热射病恢复最快的一例!”宋青说,“挽救王小龙生命的每一环都实现了无缝连接。”

这条“生命链”,正是全军热射病三级防治平台架构的一个“缩影”:依托解放军总医院成立热射病防治一级中心;各大战区设二级区域防治中心;打通各旅卫生连作为三级防治平台,自下而上连接起数条会诊转诊通路……

(三)

“王小龙的成功救治,得益于培训普及到基层部队。”宋青深有体会地说。

仅2015年以来,宋青下部队培训、赴各地指导救治就达700余次。她把行李箱放在家门口,随时拎上就走。

本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宋青组织编写了《部队热习服训练指南》。“通过科学指导反复热刺激,使人体提高机体对热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少热射病的发生。”宋青说。

每到一个部队,宋青都会留下教学视频、口袋书等,还编了一首《中暑不怕》歌——“一摸二看,小心提防,四步自救,解除装具,冷水浇头,夹住冰块……”

歌词的结尾,是宋青的手机号码。“我不怕战士们给我打电话,就怕他们打晚了。”宋青说。

久而久之,宋青多了一个头衔:“宋妈妈”——

在她的办公室,一张合影里18名军校学员拉开横幅,上面写着“宋妈妈,我们毕业了”;一尊水晶纪念品上刻着“致敬爱的宋妈妈”,上面印着国防生小王的肖像……

2020年夏,宋青随医疗队赴九江为抗洪官兵提供卫勤保障。堤坝上,一个满身是泥的战士突然大喊着朝她跑来:“宋妈妈!宋妈妈!”

眼前这个生龙活虎的战士,与一年前重症监护室里那个浑身插满管子的影像重叠起来——抗洪一线,宋青与王小龙别样重逢!

工作节奏“读秒”,宋青的性格也风风火火。“多延迟一分钟,就可能失去一个病人的生命。”她说。

女儿小时候想妈妈了,就画了本漫画——画上的宋青脚踩“风火轮”,边穿白大褂边冲出电梯,嘴里喊着“快快快”……

后来,宋青的微信名干脆就叫“宋青风火轮”。

(新华社北京3月24日电)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