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虚假安全”迷惑双眼

来源:中国国防报 作者:冯鸿嘉 张凤强 责任编辑:乔楠楠 2018-10-31 09:50:08

■冯鸿嘉 张凤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空军在统计战斗机失事原因时发现,夺走飞行员生命最多的不是敌人的炮火,也不是复杂天气,而是战机飞行员的操作失误。更令人不解的是,坠机事故发生最频繁的时段,往往不是在激烈交火中,也不在紧急撤退时,而是在完成作战任务驾机返航、即将着陆的那个看似“最安全”的短短几分钟里。

心理学家解释称:人在高度紧张过后,心理上往往会产生“几乎不可抑制的放松”。战机飞行员返航时,看到熟悉的基地,飞机离跑道越来越近时,顿时会产生一种“安全感”。然而,恰恰是这一瞬间的放松就可能酿成大祸。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叫“虚假安全”。

在军事训练中,部分官兵也存在“虚假安全”的心态。有些单位在年底训练任务即将完成时,官兵的喜悦麻痹了安全意识,事故不知不觉“冒”了出来;有些单位在保持较长安全周期后,部分官兵在心理上出现一种“天下太平”的感觉,思想松懈最终导致事故发生。

“虚假安全”不是真安全。越是没出事故,越是觉得安全形势一片大好时,危机就越有可能逼近在眼前了!那么,如何避免“虚假安全”?

哪壶不开提哪壶。毫无疑问,先要找出事故的“那一壶”。这是能力问题。当然,即使发现了“不开之壶”,能不能提起来就是态度问题。如果明知隐患已存在,不愿提或不敢提,危及安全的薄弱环节就会一直存在,安全漏洞甚至会越积越大。抓安全就要盯住“不开之壶”,专在那些安全薄弱环节、安全关键环节上较真,使那些想遮的也遮不住,想盖的也盖不了,想避的也避不得,让违章者感到脸红心跳如坐针毡。还要哪壶不开烧哪壶,做到“安全之壶壶壶开”。只有通过把训练中不开的那壶提出来,不折不扣地把它烧开,才能从根本上预防训练事故的发生。

重视人为因素研究。人为因素是训练安全的最大隐患。再先进的武器装备,再精湛的操作技术,都无法弥补责任意识的缺失。发生人为差错的主要原因是制度落实不力、操作人员思想麻痹、责任心不强、训练作风不严谨。因此,必须把培养官兵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和良好的思想作风,作为人为因素研究的重中之重来抓,让“人人要安全”成为一种自觉行动。

越是安全越要抓安全。形势越好越要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在成绩面前,要清醒地认识到,隐患是客观存在的,安全是相对的;一时一事的安全,代替不了永远安全。越是安全越要抓安全、查隐患、找问题,越要根据任务特点严谨细致地进行预想,用细致扎实的工作筑起战斗力安全发展的坚实屏障。

安全工作最怕满足,最怕松懈,千万不要让“虚假安全”迷惑双眼!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