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军队开新图强:跃上葱茏四百旋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武天敏 责任编辑:杨一楠 2018-11-12 02:13:24

跃上葱茏四百旋

■解放军报记者 武天敏

遵义,红军山烈士陵园,“突破乌江天险”浮雕。

2015年6月16日,习主席到遵义考察时,在这里驻足感叹:“当时要是过不去就危险了……”

“能不能过去?”这似乎是一个巨大的隐喻。雄关漫道,山重水复。人民军队走过的道路,恰如习主席在《之江新语》里引用过的一句诗:“一山放出一山拦。”

改革强军,决定军队未来的关键一招。那一年,统帅的心中酝酿着一张蓝图。

短短三年过去,人民军队发生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整体性、革命性变革。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透视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防和军队改革发展的进程,我们感悟到人民军队波浪式发展的脉动、螺旋式上升的轨迹、跨越式迈进的步伐。

新韬略·大手笔

潮起东方,举世瞩目。外电评价:这是中国60年来最大一次军事改革。

此轮军改,一声令下,运行了几十年的总部制一夜之间走入历史。15个军委机关部门全新成立,正师级以上机构减少200多个,人员精简三分之一。

军委机关调整组建,是对人民军队战略领导、战略指挥、战略管理体系的一次全新设计,是这轮改革中最具革命性的改革举措。

2016年1月16日零时,一个划时代的瞬间。沈阳、北京、兰州、济南、南京、广州、成都,七大军区停止行使指挥权。东部、南部、西部、北部、中部,五大战区开始运转。

起床号和熄灯号,以往用来分隔日夜。如今,成了划分一个时代的号角。

构建“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领导指挥体制,打破总部体制、大军区体制和大陆军体制,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成为这轮军改刀锋所向的第一手重棋。

兵者,国之大事。国防和军队改革,可以说是中国改革开放勇气的写照、力度的象征。

1978年5月,邓小平就曾形象地指出:“我们军队的状况,还是1975年讲的,就是三种状况:软、懒、散;五个字:肿、散、骄、奢、惰。”他语重心长地说:“这么庞大的指挥机构,指挥战争是要打败仗的。”

国防和军队改革,从一开始就凸显了刀口向内、除弊布新的勇毅和魄力。

上世纪80年代初,冷战阴云雷霆隐然在耳。1985年6月的一天,人民大会堂东大厅。邓小平伸出一个指头,惊动世界:中国军队裁减员额100万!

百万大裁军,有减法有加法,追求的是精兵、合成、高效的乘法。裁并各级机关重叠机构,铁道兵和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成立陆军航空兵部队、海军舰载机部队、电子对抗部队、预备役部队;组建陆军集团军,实行新的军衔制,部队70余种职务由军官改为士官担任……人民军队在中国特色精兵之路上大步迈进。

“必须把提高战斗力作为军队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检验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那次改革确定的路标,至今高高矗立,熠熠生辉。

新浪潮·大跨越

2017年4月27日,国防部例行记者会披露,陆军18个集团军番号撤销,调整组建后的13个集团军番号同时公布。

这次改革,陆军占全军总员额比例下降到50%以下,这在我军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海军陆战队、空军空降兵军以及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中的诸多新型作战力量应运而生。人民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时间是可以触摸的。审视重大历史事件,离不开时间的沉淀。里程碑式的跨越,吸引我们回望革故鼎新的起航。

“虚胖子能打仗?”当年,邓小平曾经这样反问。他坚定地说:“即使战争要爆发,我们也要消肿。肿,就是表现我们指导战争的能力不高。”他还指出,我军过去“只讲数量,不讲质量。现在改变了,讲质量,讲真正的战斗力。搞少而精的、真正顶用的”。

跨越历史的栈桥,迎着时代的浪潮。40年来,国防和军队改革,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是承前启后一脉相承的,是继承中的发展,前进中的创新,顺应了国际安全环境变化和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潮流。

世界历史表明,每一次重大的军事革命,都是先进者对于后进者的无情超越,带来世界政治版图的剧烈改变。

上世纪90年代,国际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党中央、中央军委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奋力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提出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

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中央军委继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推动人民军队又好又快发展。

1997年9月,在百万大裁军的基础上,我军裁减员额50万;6年之后的2003年9月,再次裁减员额20万……

沧海横流,大浪淘沙。一种开新图强的磅礴力量穿越历史,在这支军队的骨子里萌发、生长。

新路径·大棋局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

大军区体制的弊端,人尽皆知,但迟迟难以动大手术。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军就开始了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的探索。20多年过去,“联不起来”的问题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此次改革,一锤定音:建立健全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和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军委—战区—部队”的作战指挥体系和“军委—军种—部队”的领导管理体系,立起人民军队新体制的“四梁八柱”。

如果说,领导指挥体制改革是“改棋盘”,那么“脖子以下”的改革就是“动棋子”,而且同样是全局性的动、大范围的动。

改革,归根到底是自我革命,是壮士断腕,是换羽新生。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重点在一个“深”字上。习主席曾这样比喻全面深化改革:“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军改何尝不是如此?

如果说,人民军队之前的历次改革,更多是一种压减规模体量的物理变化,那么这次改革实质是一次由内到外的化学反应,是一次体系性的重塑重构重建。

我军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以来陆战型的力量结构,改变了国土防御型的兵力布势,改变了重兵集团、以量取胜的制胜模式,迈出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的一大步。以战略预警、远海防卫、远程打击、战略投送、信息支援等新型精锐作战力量为主体的联合作战力量体系正在形成。

改革之难,难在冲破传统思维的禁锢,难在突破既得利益的羁绊。

此轮军改,势如破竹。政治工作、作战训练、联勤保障、装备管理、国防科技、国防动员、院校教育、条令法规、纪检司法、审计监督、新闻出版、文艺团体……没有一个领域不触及,没有一支部队无变化。

此轮军改,力度空前。全军团以上建制单位机关减少1000多个,非战斗机构现役员额压减近一半,军官数量减少30%;几十支部队移防部署,三天之内开拔;数百名将军调整岗位,接到命令当天报到;无数热血军人离开繁华都市来到边陲小城,告别父母妻儿走向陌生远方。

有些痛,必须忍;有些关,必须闯。改革像一个始终在颠簸、摇撼的筛子,筛落附着在官兵身上的麻痹、疲沓和惰性,赋予他们军人应有的警觉、血性和战斗的本色。

新时代·大宏图

2015年9月3日,中国北京,抗战胜利日大阅兵。

习主席向世界宣布,中国裁减军队员额30万。

至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裁军200多万!这相当于一个大国常备军的总员额。

环视全球,这是一个变革图强的时代。

如果有一双天眼俯瞰神州,看营盘,看机场,看军港,中国军队的变化或许波澜不惊。然而,时间的分量,很多时候不是以长度来计算的。

时间,积攒着开新图强的能量,也蕴含着历史演进的逻辑。

——陆军领导机构和火箭军成立,崭新的战略支援部队和中央军委联勤保障部队亮相。部队的新构成,意味着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加速发展、一体发展。

——战区和军区一字之差,性质却是天壤之别。这次改革,把联合作战指挥的重心放在战区,把部队建设管理的重心放在军兵种。战区专司打仗、主营联合,军种以战领建、抓建为战。

——建立健全军委、战区两级联合作战机构,构建平战一体、常态运行、专司主营、精干高效的战略战役指挥体系,重塑了人民军队指挥架构,使人民军队联合作战指挥体制迈出了关键一步。

——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也不是单纯的撤降并改,而是以结构功能优化牵引规模调整,推动部队编成向充实、合成、多能、灵活方向发展。

恩格斯说:“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就造成一个新的力量。”

犹如碳原子重新排列组合可以让石墨变成金刚石,这支军队也在聚合与裂变中重塑再造。我军实现了政治生态重塑、组织形态重塑、力量体系重塑、作风形象重塑,体制和结构焕然一新,发展格局焕然一新,部队面貌焕然一新。

漫山红遍,层林尽染。人民军队曾经的许多“积重难返”,变成了如今的“善作善成”。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正召唤着我们披荆斩棘,奔向新的时代。

温故知新,追根溯源。改革,是一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长征。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