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特稿丨一碗敬故乡,一碗敬国防

来源:军报记者微博微信 作者:章世森 责任编辑:乔楠楠 2019-02-19 22:47:36

在河南郑州商贸中心地带,赫然矗立着一座高约2米的石碑,上面镌刻着“郑州日军大轰炸死难同胞纪念碑”几个大字。

▲郑州日军大轰炸死难同胞纪念碑。资料图

1938年2月14日,恰逢中国传统元宵佳节。这一天,人们走上街头舞狮耍龙、观灯猜谜,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

突然,刺耳的空袭警报响起,15架日本军机呼啸着俯冲过来,接连投下60余枚炸弹后扬长而去。顷刻间,500多名同胞倒在血泊中,商贸店铺燃起大火,郑州城区陷入一片恐慌……

那是一个动辄就要遭受敌机轰炸、一不小心就要丢掉性命的年代。人们深切体会到,什么叫“国无防,一日不得安宁”。不管是传统节日也好,盛大典礼也罢,在侵略者狂妄的子弹面前,任何欢喜都将荡然无存,只有最凄惨的人间遭遇和最悲痛的历史记忆。

81年后的今天,又是一年元宵月圆时。纷飞的战火似乎离我们已十分遥远,人们可以无忧无虑地享受幸福和欢愉。当神州大地到处都是“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盛美景象时,从雪域高原到大漠戈壁,从北疆哨所到南国海岛,还有一群年轻的人民子弟兵在站岗放哨、巡逻执勤,他们用无怨无悔的奉献,守卫着宁静祥和,守望着万家灯火。

▲资料图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军人不是不想家,无论走了多远、身在何方,家都是心灵停靠的港湾,都是精神成长的沃土。军人是把对“小家”的眷恋融入到了为“大家”的奉献之中,一碗敬故乡,一碗敬国防,舍弃的是个人的“小确幸”,积聚的是为民的大情怀。

有人说,军人的奉献堪比一幅壮美的画。网上曾广为流传一组照片,描绘的是西藏边防军人的脸,一群年轻小伙子瘦削的脸上,到处都是高原的印记。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自然风光无限美好,但生存条件却极其恶劣。当年,张国华率18军响应号召,翻越14座海拔4500米以上的雪山,在长达2400多公里的川藏线上,牺牲了3000多名官兵、1000多名民工,终以血肉之躯“背着公路进西藏”。尽管狂风暴雪依旧,但一代代高原军人坚持用青春和双脚丈量祖国的壮美河山,托起了边关的蓝天,守卫着边疆的安宁。迄今为止,已有5000多名英雄儿女倒在千里边防线上,他们铸成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永远耸立在地球之巅。

▲资料图

也有人说,军人的奉献好似一首醉人的诗。军人也有“风花雪月”,只不过这“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80多年前,红军连遭国民党军围追堵截,在湘江一役中更是损失惨重。星夜漫漫,红军士气极为低落,亟需打一场大胜仗。1935年2月18日,农历正月十五,毛泽东趁贵州敌兵力空虚之际,突然挥戈东指,率部二渡赤水河,向黔北桐梓地区急进。紧接着,发起遵义战役,5天内连下桐梓、勇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歼灭和击溃敌人2个师又8个团,取得中央红军长征以来的最大胜利,开启了“四渡赤水出奇兵”的得意之笔。“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元宵节的灯光还在闪烁,红军将士们已经马不停蹄地踏上新的征途,最终奋力书写出长征这样一部惊心动魄的壮丽史诗。

▲王继才夫妇用背包绳互相拴住巡逻。资料图

还有人说,军人的奉献如同一曲浪漫的歌。黄海海哨开山岛上气候十分恶劣,常年海风肆虐,当地人称之为“水牢”,王继才、王仕花夫妇却苦心坚守32年,11600多次升起五星红旗,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正如王继才生前所说:“守岛就是守家,国安才能家安。无论刮风下雨,每天一定都要让国旗升起。”这个“把国旗看得比命还重”的汉子,与妻子一道在黄海之滨唱响了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有多少军人在前方流血,就有多少军嫂在背后付出,如果把人民军队比作长城,那么军嫂就是稳固连接长城的垛口。唯有大爱最深情,军人和军嫂的牺牲奉献,是生命的付出,也是爱情的升华,它穿越了时空的界限,化作夜空中那颗最亮的星。

金一南说:“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种深刻的悲壮意味:播种,但不参加收获。这就是民族脊梁。”

阿德勒说:“奉献乃是生活的真实意义。”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负重前行;

哪有什么风平浪静,只是有人不惜生命。

▲资料图

一代代中国军人无惧牺牲、甘于奉献,枕戈待旦捍卫国土防线,厉兵秣马守护万家团圆,他们以生命和青春组成旋律,用灵魂和梦想击打节奏,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奉献之歌。他们无愧于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军报记者微博微信·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