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精武强能的“准战场”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王建伟 责任编辑:杨一楠 2019-07-01 08:53:55

今年以来,某部以驻地军用土地规划整合为契机,全盘统筹整合资源,新建改建了一批训练场。相继投入使用后,该部基本做到了“基础训练不出营区、班组训练依托营区、体能训练房前屋后”。

练兵备战离不开训练场地的支撑。训练场地建设是训练领域的基础工程,也是战斗力生成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军在训练场地建设上还存在一些不足,既有数量不够、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也有信息化水平还不够高的问题。有的面积较小、功能较单一;有的在战场感知、复杂电磁、网络攻防等环境建设上相对滞后;还有的科学统筹不够,在有限的训练场地上,多个单位挤在一起用、集中时段练。特别是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和实战化训练的进一步展开,对训练场的功能、面积、环境构设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训练场是练兵场,也是“准战场”。训练环境近似实战的程度,是衡量军事训练实战化程度的重要指标。能不能按照战场要求高标准地建设训练场,直接决定着部队的训练水平和实战能力。信息化战争打的是体系,一体化联合作战成为基本作战形式,单一军种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作战方式变了,战场空间拓展了,训练场也必须满足联合作战的训练需求,让官兵走上训练场就如同真正走进现代战场。如果不能提供与打赢信息化战争要求相匹配的保障条件,就不可能有效探索和检验新训法新战法。

在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的情况下,全军应加强统筹统建、开放共享的观念,充分利用军民融合相关政策,军地一盘棋规划。一家训练场地可以多家使用,走开跨战区、跨军兵种开放共享的路子,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应按照战训一体的功能定位,瞄准网络化、模拟化、智能化方向,加大装备模拟、先进靶标、复杂战场环境构设系统建设力度,打造一批设施配套、功能齐全、联合特色鲜明、实战化程度高的训练场地。尤其应突出重要战略方向、新型作战力量,成体系成规模推动训练场地建设。有训练场地的单位,应科学调控训练计划,加大进场密度,减少场地空闲,从时间和空间上提高场地利用率,最大限度发挥训练场地的综合保障效益。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