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茅奖”评选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徐贵祥 责任编辑:乔楠楠 2019-08-21 08:22:23

8月16日,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揭晓,《牵风记》等五部长篇小说获奖。这五部作品,有的写战争、家国天下、民族精神;有的写文化命脉、学问人生;有的写社会改革、历史变迁;有的写人间悲欢、人物命运。总体看,各有千秋,各有特色,都有大气象。

《人世间》和《北上》,大处着眼,小处下手,通过一座城市、一条河流、一个工厂、一个家庭几十年的发展变迁,表现中华民族的进步,虽然也有苦难,但还是写出了人间温暖,叙事比较扎实。《应物兄》携带丰富的学养,知识面宽,文化含量深沉,既是一部长篇小说,也可以看成是一部儒学的普及读物,在小说结构方面也有新的探索。《主角》文风朴实,文笔老道,故事讲得细腻,着眼于底层人物的悲欢离合,同陕西作家厚重的文风一脉相承。总之,上述作品可以说代表了四年来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水平,这是毋庸置疑的。

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军旅老作家徐怀中同志的《牵风记》,这部作品一开始就受到评委的广泛关注。作为一个战争亲历者,徐怀中既是军事文学创作领域的耕耘者,也是首倡“不拘一格,八面来风”的军事文学教育家,更是一个不畏艰险、坚韧不拔的探索者。从《我们播种爱情》《无情的情人》到《西线轶事》《底色》等,每一部作品都有鲜明的个性风格,突破传统拘囿,开风气先河。大家在讨论中了解到,《牵风记》始创于1962年,“文革”中徐老因为受到批判,《牵风记》二十几万字的书稿被销毁了,半个世纪后重新捡起来写,跟初衷相比,可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更有诗情画意了。徐老不仅给我们提供了那么多闻所未闻的新的战争体验,而且这种体验是那么深入人心,那么美好。他似乎很早就找到了军事文学创作的另一扇奥秘之门,另辟蹊径,别有洞天。作为军旅作家,徐怀中同志是我们中间最年长的,但是他的作品是我们中间最年轻的,他在不经意间打破了军事文学创作的惯性思维。

很快,对《牵风记》的肯定就形成了共识。在讨论中,一位评委说,《牵风记》是一个老作家对于文学的致敬,我们也应该对这样矢志不渝的老作家致敬。8月7日进行第三轮投票,《牵风记》以唯一的全票进入前三十,排名第一。宣布投票结果的时候,全场寂然,但是我分明听到了热烈的掌声,掌声来自评委们的心里。我认为,这不仅是对一个老作家和《牵风记》这样一部作品的致敬,也是对文学的尊重,对军事文学的理解和支持。

从始至终,《牵风记》被普遍看好。8月12日下午,《牵风记》又以票数第一进入前十。8月16日上午最终的结果揭晓,《牵风记》以并列最高票数登榜,因为评审规则的原因,票数相同,以出版时间为序排名,所以大家看到的是梁晓声的《人世间》排在第一位。

16日中午吃饭的时候,中国作协主席铁凝高兴地对我说,感谢军队给我们送来这么一部好作品,感谢徐怀中同志。我说,徐老可能还不知道获奖的情况。铁凝主席说,你可以发个信息,让老人家高兴高兴。

《牵风记》获得茅盾文学奖,确实是众望所归,它是徐怀中同志用他“颤颤巍巍的脚步,努力追随改革开放的豪迈步伐”的结果,是他“尽最大的力量去完成精彩的一击”的结果。

历经将近二十天的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选工作终于落下帷幕。除了五部获奖作品,像党益民的《雪祭》、肖亦农的《穹庐》、王刚的《喀什噶尔》、卢一萍的《白山》等,或以题材宏大见长,弘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或以边塞生活为书写母体,书写戍边战士的胸怀境界和生活情趣,我个人都是比较欣赏的。

当了“茅奖”评委才深切地感受到,当评委和当作家、当读者是不一样的。评委的首要职责就是捍卫茅盾文学奖的权威性、公正性和经典性。

(徐贵祥 作者系著名军旅作家、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委)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