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备豫不虞则从容

来源:中国国防报 作者:张顺亮 责任编辑:乔楠楠 2020-04-03 09:08:43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许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乱云飞渡,何以从容?

其中一条重要的治理智慧,就是习主席多次强调的:“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经验,也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保证。

(一)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贝克认为,在后工业化时代,人类正在步入一个“风险社会”。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无疑是一次极大的“风险”。

庚子新春,亿万中国人民面临一场近乎极限的压力测试:病毒来势汹汹,致病率极高,传染性极强,传播范围极广,防控难度极大……这是一次大战,也是一次大考。

如何应战?如何应考?历史将答案浓缩于这场战“疫”之中。尤其是,底线思维、忧患意识等“硬核”思想力量,以更加客观且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

一方面,从“最坏处”着眼: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把困难想得更充分些,把形势估计得更严峻些,把措施定得更周密些,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

一方面,向“最好处”努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巩固和拓展来之不易的良好势头,精准有序推动复工复产,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两个多月的抗疫实践证明,从最坏处打算,“世事纷繁多元应”,就不会出现最坏的局面;向最好处努力,“越是艰险越向前”,就能争取到最好的结果。目前,中国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但我们仍然丝毫不能放松警惕。越是这个时候,越要牢牢守住底线,咬紧牙关、善作善成,将战“疫”进行到底。否则,不做最坏的打算,麻痹松懈、侥幸厌战,就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甚至前功尽弃”。

(二)

早在两年前,习主席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就列举了8个方面16个具体风险,其中之一是:“像非典那样的重大传染性疾病,也要时刻保持警惕、严密防范”。

这场猝不及防的疫情,再次验证了习主席关于底线思维理论的科学性、预见性和前瞻性,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治国理政原则:“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无论遇到多么严峻的困难挑战,都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见叶知秋的敏锐和居安思危的忧患,一次次沉着冷静、有效应对,一次次扭转危局、赢得胜利。

中共七大召开时,面对“光明”已现、胜利“将至”的大好前景,毛泽东一口气讲了“十七条困难”:“外国大骂”“国内大骂”“准备被他们占去几大块根据地”“被他们消灭若干万军队”……同时指出,全军要“准备吃亏”,做好“对付非常的困难,对付非常的不利情况”的“精神准备”。

正是“在最坏的可能性上建立我们的政策”,“把工作放在最坏的基础上来设想”,我们虽然在解放战争初期丢掉了一些根据地和大城市,但始终信念坚定、信心满怀,运筹帷幄、占据主动,最终实现“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建立了新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应变局、平风波、战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机的实践都表明,在出现重大风险之前“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既“想一万”,又“想万一”,“坏处”才能全力避免,“好处”才能尽力赢得。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

(三)

《左传·成公十年》记载:“君子曰:‘恃陋而不备,罪之大者也。备豫不虞,善之大者也。’莒恃其陋而不修城郭,決辰之间而楚克其三都,无备也。”

莒国之败,在于“无备”。这也警示后人:“一国的国防,就是那个国家的自存之道”。军队不仅是国家安全的保底线,也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的生命线。备战打仗这条“底线”,什么时候都必须守住守好守牢。

这场战“疫”,不见硝烟,却惊心动魄;没有战火,却排山倒海。生命重于泰山,打赢事关安危。人民军队始终坚持底线思维,做到“两手抓”“两手硬”:既在疫情防控战场上打胜仗,更在练兵备战上出成果,有效履行我军新时代使命任务。

邓小平曾说过,军队在手里,不会有什么大问题。防范化解风险、维护国家安全的手段有很多,但军事手段始终是保底手段和最后选项,军事实力永远是底牌和王牌。军队关键时刻能够顶得上、靠得住、打得赢,国家安全才有底数,民族复兴才有底气。

“战胜,则所以在亡国而继绝世也;战不胜,则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军事上的落后一旦形成,“保底手段”保不了底,“防身利器”防不了身,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将是致命的。回首历史风云,多少政权颠覆,多少国家衰亡,多少文明湮灭,多少梦想破碎,大都是军队战败结下的苦果。

“四海频传风浪险,西极帐峙狼烟高。”当今天下并不太平,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依然大行其道。我国周边有风有浪,战争危险现实存在,这无法回避也回避不了。一旦有事,军队必须拉得出、上得去、拿得下,否则就可能酿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凡国之重也,必待兵之胜也。”对于战争风险,我们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可备而不战,不可无备而战,这是底线,也是红线。强化忘战必危的忧患,砥砺以战止战的刀锋,才能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四)

“20NN年,人类和病毒必有一战……”这是毕淑敏的长篇小说《花冠病毒》封底一句预言式的话语。

作者在今年《我希望是预见,而非重现》一文中又写道:病毒肆虐,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异,如何与各种生物和平共处,等等,“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深思考”。

的确,战“疫”终将结束,而病毒不会消失。我们的思索不能停滞,从现在就要开始。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场全民参与、切中要害、针砭时弊的总结与反思,不仅将为战胜疫情带来契机,也将为一个民族的复兴夯实精神地基。

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这就是思索的价值。

“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以侥幸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从瘟疫、疟疾、流感,到非典、禽流感、埃博拉,人类与病毒的较量从未停止,而且不断升级。

可以预见,未来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风险仍会像一把利剑高悬人类头顶。试想,如果有一天病毒再次变本加厉来袭,我们能否沉着冷静、科学应对?

马克思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倘若,经此战“疫”,我们对社会责任有了新的感悟,对生活习惯有了新的养成,对应急机制有了新的完善,对制度优势有了新的提升。那么,这个“补偿”就是值得的,这个“进步”就是巨大的。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

今天的中国,正跨越在复兴之山峰,正攀行于历史之高峰,前程是星辰大海,征途却风雨如晦。我们只有坚守底线、防患未然,知危图强、常备不懈,方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迎来更加美好明天。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