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保障的国家级探索实践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 胡永攀 吴臣勇 李庆章 责任编辑:杨一楠 2018-10-13 03:31

应急保障的国家级探索实践

——透视陆军勤务学院国家救灾应急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融合观”

■胡永攀 吴臣勇 本报特约通讯员 李庆章

1.从净水站到应急联盟,靠啥赢得国家级科研平台青睐

特殊贡献者的特殊机遇

9月13日,由重庆市国土房管局主办的2018年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综合演练在忠县复兴镇江河村谭家坝举行。

演练活动模拟地处长江流域、三峡库区的谭家坝,遭遇连续暴雨诱发突发滑坡地质灾害,当地群测群防员、驻地地质队员发现险情后立即上报;市县各级单位按照预案协同调度、快速部署,迅疾派出应急救援队、救援专家、医疗救助等人员,及时疏散、转移了全部“受困群众”。

地方有关领导现场观摩体验后表示,演练成功举办,“重庆市应急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功不可没。

这一科研合作平台,正是由陆军勤务学院国家救灾应急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头,联合中国煤炭科工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六一基地等单位成立的。在重大科研项目攻关、服务部队建设、开展应急救援、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协同创新中心”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村民们至今忘不了当年那一幕:大地震发生,断水断电多天后,道路刚抢通不久,解放军原后勤工程学院就把野营多功能净水车开到村坝上,村民们纷纷挑着水桶排队取水,两台净水车确保了1万多名受灾群众每天能喝上干净放心的水。

2008年“5·12”汶川地震爆发后,解放军原后勤工程学院奉命参加抗震救灾,实施应急供油、应急供水、应急供电和抢修抢建的突出表现,赢得了时任科技部部长万钢的高度赞扬。他建议依托解放军原后勤工程学院组建救灾应急装备领域的国家级科研平台。2009年10月正式列入国家工程中心组建计划后,国家救灾应急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个汶川抗震救灾催生的“特殊婴儿”拿到了“准生证”。2014年2月,国家救灾应急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过高效建设,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科技部3年组建验收,开始正式运行。

研究中心牢牢把握职能定位,在公共安全和应急装备工程技术研究领域主动作为。作为首批成员单位,研究中心联合发起成立“应急救援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13年入选科技部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试点联盟。以首批成员单位资格参加国家工信部支持组建的“全国应急产业联盟”,当选为常务理事单位。

从净水站到应急联盟,靠啥赢得国家级科研平台青睐?伴随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个研究中心全体成员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一个共识:军民融合呼唤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支撑军民融合。正是由于学院全体官兵对国家、对人民有特殊贡献,国家级科研平台才会给予优先考虑,提供优先机遇,在今后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进程中,更应该以特殊贡献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军队提升核心战斗力服务。

2.从小型柴油机看大协作,怎样发掘国家级科研项目优势

山城大坐标的不凡气魄

2017年10月25日,在陆军勤务学院学术报告厅内,来自军地20余家单位的130余名科研人员汇集一堂,共同召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高原高寒地区灾害现场安置装备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及应用示范”项目启动会。

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

从研究中心组建待验收之时,陆军勤务学院就通过分析载人航天等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的典型案例明确提出,大项目推动、大需求牵引是组建优秀团队的一个关键因素。

大项目、大需求,呼唤大气魄。有人笑问:山城一隅,何来大气魄?学院和中心领导信心满怀地表示:山城大坐标,就是我们的气魄!

此言不虚。

放眼地理,大山大水,重庆地处中国中部和西部地区结合部,自古就有“蜀道难”之说。同时,重庆也是长江上游地区唯一汇集水、陆、空交通资源的超大型城市,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纵观文化,历史上的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练就一种顽强、坚韧和剽悍的性格,以勇猛、善战而著称于世。源于巴文化的巴渝文化成为长江上游最富有鲜明个性的地域文化之一。

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给陆军勤务研究创新赢得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置身这样一个大时代,我们不干谁干?借地理之便,扬文化之优,我们不努力谁努力?

科研攻关有时简直就像打仗。军民融合不能有“想法”没“办法”,更不能想起来“激动”干起来“不动”,军人搞科研攻关更应该有一种“敢打硬仗”的作风。研究中心在陆军勤务学院大力支持下,深入分析后勤保障与应急救援重大需求,抓住国家科技计划改革的重大机遇,通过联合申报和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迅速构建起一支技术特色突出、专业优势互补、产学研用一体的军民融合创新团队。

“高原高寒地区灾害现场安置装备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及应用示范”项目启动会上,学院官兵欣喜地看到,20多家单位齐聚山城,其中既有国防科技大学、解放军总医院等军事教学科研机构,也有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地方高校;既有来自航天科工、中船重工、中船工业、新兴际华等军工集团的重点企业,也有玉柴机器、烟台万华等地方龙头企业。

一台高原型小型柴油机核心部件的诞生,见证了这些“领头雁”机构的聚合效应。这一核心部件针对高原高寒地区灾害救援及军事后勤保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基于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的原则,相继攻克高原高寒环境装备性能退化机理等一系列难题,有效突破了高原环境柴油机动力增效等多项关键技术。与之相应,高原高寒地区主食加工、住宿、净水、供油、垃圾和动物尸体处置及防疫洗消等专用急需技术装备应运而生。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