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渔竿“参军”背后的大思考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 陈亮 责任编辑:焦国庆 2018-11-17 08:11

■民企代表 陈 亮

碳纤维被称为“新材料之王”,正在替代钢铝等金属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舰艇、兵器及民用领域。

2005年,全球渔竿制造龙头企业“光威拓展”研制的某型号碳纤维通过“863”专家组验收。我国首次拥有自己的产业化碳纤维,一举打破国外对华封锁——人们想象不到,这一切竟然由第一家进入碳纤维产业的民企创造!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2007年,“光威拓展”启动中国第一个碳纤维航空国产化应用验证项目,“小渔竿”正式参军。与其说这是企业自身的幸运,不如说是军民融合的必然。

“小渔竿”的大机遇首先来自国家战略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国家决定设立“863”碳纤维专项,撬开了新材料领域“民参军”的大门。

“光威拓展”的探索实践告诉我们,“创新实践+家国情怀”才是干出一番大事业的先决条件。企业自力更生,自筹资金,自组技术团队,在无技术、无装备的困境下,摸着石头过河,走出了一条敢为人先的创新之路,一举打破世界碳纤维格局。

如今,我国基本解决了高性能碳纤维应用的瓶颈问题,有效满足了航空航天等武器装备对国产高性能碳纤维的迫切需求,同时具备了研发下一代高性能碳纤维的技术基础。

当前,碳纤维领域的最大问题是“有效供给不足,无效产能过剩”。其背后隐藏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则是:产业失序,暗藏隐患;报国同路,待遇不同;装备受制,短板明显;电价偏高,削弱优势;进口依赖,产用脱节。

在实现强军梦的过程中,新兴领域基础材料的关键技术怎样才能更好地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

我们已经解决了碳纤维“从无到有”的问题,要做到“从有到优”,仍需通过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一路径选择。

产业整合势在必行,重点扶持亟待有序推进。产业发展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必须避免企业间同质化、低质化竞争,国家相关部门不应该再对项目进行“撒芝麻盐”式的支持,而应该在科研、人才、资金、税收、金融等政策资源方面对重点企业进行集中、立体的“打包”式倾斜扶持。

英雄不问出处。能在碳纤维行业百折不挠、长期坚守并被国家选为龙头的企业,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都应当一视同仁。当然,有幸成为龙头的民企也必须意识到自身肩负的历史责任,尽快制定和保持与国家高度一致的长期战略发展规划,务必要有为国家整体战略布局牺牲短期利益的决心和准备。

军民融合深度推进,呼唤深度举措的陆续出台。在满足现有需求的前提下,怎样尽早策划下一代碳纤维的研制?如何改变“型号有需求,纤维才研制”的思路,实现国产碳纤维跨越发展?聚焦诸如此类具有全局性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参与支撑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建设,都需要在逐步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实践中审慎抉择,切实搞好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布局谋篇,让央企、国企、军工集团和民企各得其位,共同发力。

新材料领域的创新实践启示我们,“军民双向融合”是一项大课题,也是一个大考场。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